這個月陸陸續續花了1個星期的時間讀完第一遍,深受啟發,又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復讀一遍,并做了相應的記錄。暫時撇開別的不談,作者李笑來的思考程度之細之深,真是令我“仰之彌高,攻之彌艱”啊。 我很慶幸能夠讀到這本書籍,它在生活的很多細節方面給了我詳盡的指導,尤其是在思維層面上尤甚。 目前我看過的所有自我管理類書籍中,能夠給我這種驚嘆的書也就寥寥書本,這算是其中一本。
其他如《人性的弱點》、《少有人走的路》等,我在整理上述書目的時候尷尬的發現這類型讀過的書少之又少,羞愧。
接下來詳細談一談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些點:
- 人們會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有的人會自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有的人會果斷放棄,而另外一些人就會“去學學看”。 這樣的結果來自于他們各自上一次的經驗。如果你不去學,那么你就永遠無法了解它能帶來的好處,如果去學,雖然它不一定為你帶來好處,但是你要接受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它在你將來的某個時刻就會對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人們為什么會期望速成。
一方面是自己的無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隨著從小到大年齡增加帶來的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這出路只有一個起點——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 所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人脈本質上就是“交換”
- 客戶知道的越少,要求的就越高,越完美,因為他們一無所知,所以才提出那些他們幻想中的需求。
- 要勇于接受未知、不完美、不確定性;比如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當我們遇到不確定性時,要先記錄下來,等待以后隨著學習的加深,就能完全融會貫通。 而且在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或學科時,剛開始最重要的就是熟記各種基礎概念,這對今后的深入學習至關重要。 “第一章的內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識之后才能深入了解”,這幾乎是所有高難知識體系的普遍特征。
- 認識記錄的必要性,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很多時候它并不可靠。
- 心態會受到現狀的影響--特別是在糟糕的現狀時,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運用心智的力量,冷靜分析和思考,然后做出正確的判斷。
- 人做事的動機來自于兩個截然相反的原因: 獲得獎勵和逃避懲罰。
- 為很多簡單重復的事情設置流程是很有必要的,譬如打電話、遇事先自己what,why,how。多數人知道what,why,但是不知道How(即方法),正如很多人希望變得富有,也大致知道原因,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達到目標。
- 我們不是失敗的計劃,而是計劃著失敗。
- 學習的基本方法: 體驗、試錯、觀察、閱讀; 基本手段: 正確的思考。
- 長期的進化使人類到達了今天這個高度,但是每個人在出生的那一剎那,居然與其他動物站在幾乎同樣的起點上,心智要從零開始進化。
- 舉證責任、自利性偏差、雙盲測試
- 與其關注成功者,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從失敗者身上汲取經驗。
- 強與弱才是自然界存在的本質,善與惡只是一種選擇,而且“善”與“惡”往往只是弱者一廂情愿的定義,真正可貴的是強的人選擇善良。
- 我們使用語言表達思維,同時思維又受到語言的限制。所以必要的思維訓練可以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更正確的思考。
- 傾聽的過程中,學會回顧與預期
- 每句話都是有歸屬的,我們一定要努力爭取成為能夠說更多話的人; 同時要不時做出一些令人佩服的事情,這樣就會有人主動找你交朋友,并獲得尊重。
- 興趣: 往往是因為不能做好,所以才沒有興趣,絕大多數的興趣都是在做得足夠好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依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
- 遺忘痛苦是大腦的與生俱來的運行機制。
- 「人脈」所有的人都喜歡并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盡管絕大多數人不愿意承認,但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交換關系”。
- 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
- 靈感是靠積累獲得的。
其實上面的這些內容我在復讀的時候就都已經記錄下來了,不知不覺中我又把他們重復了一遍,可見對我的影響之深。 與此同時,我也得深刻記住,“學而時習之”的重要道理,每月定期花一天的時間來復習是必要且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