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煊墨
國人一貫喜歡求人。這種說法讓人很不高興,誰喜歡求人呢?低聲下氣的。那么,應該說,國人更愿意求人?;蛘邠Q種更委婉、文雅的說法,叫“找人”。
我鐘意“更愿意”這個詞。怎么講呢?是自己辛辛苦苦努力去爭???還是低聲下氣去托關系走捷徑呢?大部分國人還是喜歡后者。是寧可辛辛苦苦抬起頭顱做人,還是愿意低聲下氣求人以舒服過日子呢?大部分國人依然喜歡后者。
大部分求人的人,都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個低聲下氣的人,他們常說,這不都是被逼的么?然后他們就三天兩頭被“逼”得去求人。
老婆去醫院生孩子,為了有個好房間好床位,得求人吧;家里人從鄉下調到城里工作,得求人吧;去鄉政府辦個證明,也得求人吧。
反正求人這種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何為求?下對上。
朋友之間你請我吃飯,我請你喝酒,這不叫求人。既然叫“求”,必然有低聲下氣的味道。平頭老百姓,托在政府工作的他二舅家三哥的堂兄的媳婦的三叔的孩子的老婆辦個事,這是求,是下對上。我身份低,沒權沒錢,你身份高,有權有錢,那你就比我高,我找你辦事,就是“求”。
朋友之間,最見不得求人這件事。你和我打小一起穿開襠褲長大,如今你做官,我當農民,常在一起吃喝玩樂,我不把你當做官,你也沒把我當農民看。如果我要是求你了,味道就變了。至少我在求你的時候,是低聲下氣的,是懇求的,心里是低了一等的,虧欠的。你或許不在意,覺得就是朋友幫個忙;或許你會在意,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官了。不管如何,以后這朋友做得就不是原來那個味道了。
所求者何事?
拎著土特產去領導家里求人的人,都會發自內心講一堆自己所求之事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如若說,事情是道理上的天經地義,也是現實上的理所應當,那就不叫求人。
我去餐館吃飯,花錢點菜,享受服務,道理上天經地義,現實里理所應當,我不求餐館老板,也不求端菜的服務員。
我已婚,要想去鄉政府辦個未婚證明,做點什么見不得光的事情,這道理上講不過去,現實里也不合理合法,屬于非分之想,這得求人。
世間大部分的事情,是在講不清到底是不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我在單位兢兢業業十來年,資歷老,干活最多,似乎天經地義、理所應當要提拔。狗日的領導提拔了個有關系的年輕博士生,啥也不會干。這不合理。但領導有領導的說法,提拔年輕、高學歷的干部,符合干部培養的原則。這你也沒話說。那你要想提拔,這種事情就得求人了。
所求者何事?網開一面和特殊照顧而已,于是求人者的內心,就常常是虛弱的。
能求到人也是本事,是個大本事。
托關系找縣委書記一句話就從鄉鎮學校調到城里的人,常常比那些自己拼了命參加遴選調到城里的人,更有優越感。我和縣委書記有七竿子搭得上的關系,比你八竿子才搭上,和八竿子都搭不上的,身份上自然要高那么一點點和兩點點了。
大家對七竿子就能和縣委書記搭上關系的人,心里的肅然起敬是很真誠且樸實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至于那些靠自己的努力的人,往往感動的只是自己罷了。
至于骨氣這種東西,不過心安罷了,又曾有過什么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