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海的第一印象來自小學,語文老師指著黑板上的粉筆字,大聲地教我念北京、上海、廣州。那時候想上海一定比成都大好多,那時候想上海一定是會讓我迷路的城市。
直到我終于踏上了這塊土地,現在我的窗外是上海的燈光,和閃耀的夜空,以及我差點迷路的城市。
初中時候我的人生污點——看過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把上海的弄堂留在了我的心里。充滿了霧氣和上海話,和一些零零碎碎道不清的情緒。
下午走過了多倫路和山陰路,看到弄堂,看到小閣樓和小洋房,看到梧桐投下的斑駁光影,還有不遠處動則幾十層的高樓,然后把那個虛幻的上海踩在腳下。
再后來的印象是歷史書上那個通商口岸,是那個淞滬會戰的血戰戰場,還有繁華、經濟和物欲,以及愛情公寓的乃一組特。有說排外的,有說精明的,有說小資的,好多人把一種不喜歡上海的口氣傳達給了我,卻紛紛踏上去上海的路上,為金錢和欲望。
然后我要開始準備在上海讀書了,是我喜歡的專業。
重疊詞總是強調的,上海,上海,從成都上火車到上海的這28個小時,好像足夠積累我對上海的期待,連火車車廂和座位號都與紀念日對應,看著手機上那本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然后自己笑了起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來上海,可能是因為上海“海納百川”的包容,就是十里洋場的一場夢。
擠著下班高峰期的地鐵4號線,看著陌生的城市一閃而過,看著身邊白領的迷茫,腦海里閃過光速發展的上海的百年歷史,其實哪有什么期待。
我只在上海呆了五天,也許我什么都不知道吧,也許我只知道,上海不是東方明珠,不是金茂大廈,不是外灘,上海也不是周立波,不是張愛玲,上海可能藏在阿姨的菜籃里,上海可能在深深淺淺的弄堂里,上海可能在“一剛一剛一剛”和“兩百廿二”里,上海被人們的物欲堆砌鍍上了不符的崇高而冷漠。
其實上海只是一座城市,重點是你怎么看,重點是你身邊是什么人,重點是你在上海怎么生活。
我的上海,是在被小籠燙到的舌尖上,在一知半解的上海話里,在我感受到的呼吸里,在他那里。
儂好桑海,我還得在這兒待幾年。
PS:寫完看見上海兩個字不認識就瘋特。T T。
2013.07.30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