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細節》讀書筆記的第四篇,10-13節
10 “心安理得”效應
心安理得效應:采取了一個積極的行為之后,人就會心安理得的松懈下來,不再去做另一個積極行為。比如你午餐時選選擇了健康沙拉,或許就會理直氣壯的要個甜點,最起碼,吃完飯回辦公室時你就會坐電梯上樓,而不會爬樓梯了。
我們可以采取一些額外的小步驟來抵消任何潛在的“心安理得效應”,第一步就是做一個提醒,比如健康沙拉雖然有好處,但是甜點的熱量遠遠超過了今天需要熱量的好幾倍。另一個做法就是運用承諾一致原理,將你的計劃公開出來,讓大家監督。
行為改變的第一要義是“創造條件,讓改變做起來容易一點兒”。但是高手總是會把潛在的“心安理得效應”考了進去,并采取一些簡單的小步驟來抵消他的作用。
11 如何為員工鼓勁兒加油
常用的獎勵是獎金,利潤共享或者提供大家想要的獎品,比如iPhone,周末休假等。這些獎勵成本昂貴,而且金錢激勵容易變成一個參考點,人們在將來拿他做參照。某位員工在這次拿到了獎金,那他會期望下次也能得到,萬一得不到了,他的干勁就會減弱。
有時候員工沒能把最大的潛力發揮出來,往往是因為少了一個基本因素:他們忘記了這份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如果有人能提醒員工,他們的工作是多么重要,他們可能會更有干勁兒,進而變得更有生產力。
具體的方法就是:企業定期收集客戶反饋的對他們的幫助和感言,并把這些故事在公告板上張貼出來,或者干脆將這些故事分發給員工。效果更好的做法是,請團隊成員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故事,并當著同事們大聲讀出來,聰明的管理者把客戶請過來現身說法,讓員工們親耳聽到客戶的聲音。
一定要對員工優異的表現即時的進行贊賞和鼓勵,千萬不要讓員工覺得“在這個地方做出漂亮活兒,就好比穿著黑邊西裝時尿濕了褲子,自己覺得熱乎乎的,別人卻一點兒不知道”。
12 如何避開決策陷阱
不少好勝心很強的談判者都容易掉進“逐步升級的承諾陷阱”,這種現象不局限于個人行為。最常見的的減弱它的影響的辦法是“讓一個人做出談判決策,另一個人去負責執行談判”。雖然把決策者和談判者分開的辦法確實切斷了看得見的實體聯系,可看不見的心理聯系仍然存在。所以在做談判和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意識到這些能夠左右行為或決策的,雖小卻威力強大的影響因素。你要做某個決定時,可以找一個與此事沒有利益關系的人,他跟你之間的聯系越少,他或她的客觀程度就會越高。
13 巧用“執行意向”
執行意向就是別人答應了做某件事,應該再讓讓他們做一個具體的計劃,說說他們打算在何時,何地、準備如何執行這件事,行為科學家把這個計劃叫做執行意向。
這意味著聽到對方“好的”二字,往往只意味著說服的開始,而不是結束。為了讓人們盡可能說到做到,多問幾個具體的問題——他們打算如何履行承諾,是十分必要的,就算是私下的未公開的承諾也是非常有效的。
測試人員在2008年美國大選中用了三套動員信,第一套是“標準版”,提醒人們大選即將來臨,而且投票是一項重要的責任,鼓勵人們前去投票;第二套是“自我預測版”,內容與標準版一樣,只是多了一個簡單問題,問人們愿不愿意投票;第三套“投票計劃版”與“自我預測版”的內容一模一樣,只不過添加了三個問題,讓愿意投票的人做個計劃。最后結果清楚的顯示出,最有效的就是“投票計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