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讀的略快,讀的過程中只是對詞句加以揣摩,聯系自己的理解跟著問題一直在思考,但是過程中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文章整體的結構。直到聽到老師的音頻后,我才頓時想到結構化的問題,再加上老師提到這本書的背景,總體感覺還是想的太少,中間有部分只是起到了增加資訊的作用,并沒有提高理解力。不過值得開心的是,從一開始我就帶著問題讀書,收獲還是挺大的。
一、我讀書的標準
? ? ? ?從一開始我的目的就很明確,為了提高理解力,所以我給自己的標準是,不限時長一定要把這本書讀透,每一篇都寫書評,記錄感受。
二、讀書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什么是理解力?為什么這本書可以提高理解力?
因為在讀書之前,老師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就是可以提高理解力,而且書的第一章開頭也提到增強理解力,我就開始想,到底理解力是什么,為什么那么多書,這本書就一定可以提高理解力呢,開始在讀書的過程中尋找答案。
百度百科中給出的理解力的概念是:“理解力”這個字源自拉丁文“comprehender e”意指“抓住總體”,意思是對某個事物或事情的認識、認知、轉變過程的能力。
抓住總體的意思就是抓住文字的主要內容,比如你和別人溝通,你能直接get到別人說話的重點,那么其實也就是抓住總體,后面的解釋是對某個事物或者事情的認知,認識,轉變過程的能力,這個我倒不太懂,再進一步消化,后面給出答案。
針對于提高理解力,作者提出兩點:
(1)思考。現在各種信息泛濫,比如微信公眾號,各式各樣的文章充斥著我們,但是這些文章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點,幫助我們把每一點解析的很清楚,讀之后更多的是增加資訊的作用,而不是提高理解力,并不是這些作者的水平不強,只是作者為了使讀者讀起來更輕松,所以盡量把文章寫的簡單易懂,如果你的文章太晦澀,那么會有很多人輕易放棄而選擇其他。所以在作者書寫文字的過程中,他代替了我們的思考,我們只需要將觀點組合一下,可能就會變成自己的,但是真的是自己的嗎,你真的吸收了嗎?所謂的理解就是要搞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發生,與其他的事實有什么關聯,有什么類似的情況,差異在哪里?你不僅要記得住怎么回事,還要解釋得了什么的事情之間的差異,簡單說就是知道作者所說的話之外,還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為什么這么說。
(2)態度。作者一直在強調主動閱讀,寫和說,抱著提高理解力的目的去閱讀這本書。在學習過程中,有兩種學習狀態,指導型學習和自我發現型學習,指導型學習是指有外界幫助,老師或者其他書等,但是自我發現型就是多種能力,多管齊下,包括敏銳的觀察,記憶和想象的空間,還有分析能力,雖然有了老師的指導,會節約我們的時間,但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和理解,你的進步會更明顯。所以,盡可能調動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僅增加資訊,還不斷提高理解力。
三、聽完老師音頻后,新的感想:
1、新的讀書的標準
? ? (1)讀書的速度:我之前的速度稍顯快,沒有給自己太多的時間不斷琢磨,自己好好考慮,速度對你意味著什么,讀書快又能獲得什么?
? ? (2)讀書的目的:這本書是實用型的書,書中所列的方法不僅適用于書,還適用于有關文字的一切,比如海報,報紙,文章,短訊,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就get主要信息,和別人交流能快速領會別人的意思。所以,讀書不僅是增強理解力,學會分析,還要掌握書中所講的讀書方法。
2、第一章的結構是什么?思考文章的結構
在看書的過程中,結構是我一直忽略的東西,但在講課中,老師卻一直在強調結構,比如譯序部分,大體可以概括為接觸,感受,行動三個部分,以故事的形式開頭,娓娓道來。在第一章中,老師也是不斷的概括,第一部分講了什么,第二部分講了什么,這樣就是督促自己對文章結構做了解,找到文章中的骨頭。
3、詞義概念理解
老師在講的過程中又重新說了理解力的意思,所以我要對自己的理解加以補充。
理解力其實是與思考有關的腦力活動,而思考過程中要把握的有兩點,結構化和概念化(結構化簡單是指文章結構,概念化是指關鍵詞的意思)在思考的過程中,要注重體驗、感受、應用和驗證。將具體事例和感受抽象為一個概念,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驗證,簡單來說就說做到舉一反三。
在讀書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作者的苦口婆心,一個概念,一句話會翻來覆去說,害怕你聽不懂,不同的概念也會使用對應的例子幫助你解惑,很受益,持續讀下去!
我看到自己了自己的改變,雖然改變不大,但會持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