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心理最底層的安全感,不是來自卓越偉大的成就,而是由生活中一個個聊以慰籍的小確幸構成.
小確幸源自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后》,“小確幸”一詞的意思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小確幸就是這樣一類東西:
外出散步遇到賣小吃的正好是自己喜歡吃的,摸摸口袋發現居然有錢;
電話響了,拿起聽筒發現是剛才想念的人;
一直打算很想買的東西,逛街忽然發現恰好降價了;
磕開了一個雞蛋,發現是完美的雙黃蛋;
排隊時,自己所在的那隊動得最快;
運動完后,喝上一口 冰鎮透了的飲料...
如果說人類安全感或者優越感只能靠卓越偉大成就帶來的話,那絕大多數人都已經滅絕了.人類得以延續除了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外,更重要的心理支柱機制,其中重要的就是底層安全感。底層安全感實際就是自己愛自己,滿足感來自生活中一個個小確幸,它們是小小的幸運與快樂,是流淌在生活的每個瞬間且稍縱即逝的美好,是內心的寬容與滿足.
任何人的自信心都不是一次性建立起來的,更不是天生的,他只能通過一次次微小成就的不斷累積而產生,比如說,一個舉重運動員只能先舉起45KG,才能去挑戰50的重量 .我們該如何去衡量和創造所謂的小確幸小成就呢?在生活中很常見的行為,比如在跑步中拿了名次,答對了一道腦筋急轉彎,會一門樂器,幫助別人后得到了稱贊,會寫一手好字,會做一手好菜,總能挑到價廉物美的物品......都可以歸納為小成就。
那些通過自己努力和行動,讓我們覺得自己有用的事件,都是小成就,都能幫助我們建立底層安全感。
一個主持人在回顧自己如何走上主持播音工作時,是這樣說的:
"我天生就是一個膽小內向自卑的人,不敢在大眾面前發言。今天我能以說話為職業,是一個意外,但也是完全復合建立小成就的理念。上高一的時候,我媽帶著我去一個電臺播音家里去玩兒,這個播音員開玩笑說要不以后讓兒子也做播音員吧,這話我沒當回事,但我媽當真了,從高二開始就讓我跟著這位老師學習普通話和播音。說實話,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太容易羞澀,不過還是很幸運,我遇到了一名好老師,這位老師非常善于鼓勵。正是靠著她一次次的鼓勵,我才一點點燃起了學習這個專業的勇氣。從我第一次能夠把前后鼻音區分開,到像模像樣的朗誦詩歌,從主持高中班里的小活動,再到走進傳媒大學,這些都是小成就的漸漸積累,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在這方面還不差。今天我依然不敢說自己是專業人士或者專家,我通過學習播音可以看到自己能夠通過持續的努力完成目標了。他構筑起了我的底層安全感"
不斷積累的小成就,會不斷改變一個人的自我評價,當有一天,小成就發展成一項技能或者才能的時候,人的自信心會不請自來。
小成就最好是和人的互動當中產生,一條魚只有在魚群中游動才知道自己的個頭有多大。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只有建立在以他人為參照的體系當中。我們只有不斷在和人交往中獲得自己是誰,自己怎么樣的大數據。來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至于陷入過分自卑或者孤芳自賞的地步。沒有人可以脫離別人而單獨存在。關鍵是打開自己,融入到群體當中。
感謝您瀏覽帖子,如果您喜歡更多這類資訊,請收藏,關注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