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方式過激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教育沒有可以普遍適用的所謂規律。富有魅力和人性教育,永遠是這個教師~這個班級~這個孩子~這群家長的一對一。
----教學不能逆行而行,做教師的,該示弱時就得示弱。
----我帶他們讀書,決不光是為了功課,而是為了他們擁有幸福的能力。
----培養傾聽的習慣,要和提高發言的質量同步進行。
……
這些都是摘自《薛瑞萍班級日志》中的話,安徽省一線教師薛瑞萍老師的每日記載,最近我們年級所有老師都在讀這本書。薛老師用教育隨筆方式向我們歷數了她在第三次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有滔滔不絕的長篇感悟,有隨心而發的三言兩語,真實感人,令人深思。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時間跨度大概是五個月。這也是我最近反復看的一部分。第二部分:請跟我來。是她與家長溝通的記錄,屬于家校溝通部分。這部分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部分。第三部分:和平也輻射。收錄了她的帖子帶給周圍人影響的見證。第四部分: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洛克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
雖然還沒讀完,書中真實具體的日常生活以及深刻的教育思想、獨特教育智慧值得學習。
感悟一:常規的養成要循序漸進。
剛入學的孩子特別愛唧唧喳喳,靜不下心來,我們會覺得他這也不對,那也不規范,恨不得一下子把自覺學習、認真聽講的學習習慣全都養成。這兩天有老師開始有點焦慮,晚上四點多睡不著覺給我發消息的,有天天夢見學生的……一方面為老師的責任心感動,一方面也挺擔心老師們的過度焦慮,薛老師態的度是“一要責任明確,二要慢慢加任務。就像現在對于行為規范的要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只強調安靜一條。等這一條入他們心,真正成為班規了,再提其他的。樣樣都抓,必定樣樣抓不起來。”所以在年級會上我們也給老師們提出建議,一周一個常規重點。
首先得培養學生的靜氣。讓孩子學會安靜!一“定能生慧,靜納百川”的古語告訴我們靜心、靜氣,對于求知者來說是多么重要。愛吵愛鬧,意味著一個人的心門是閉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見自己,他的耳朵只聽見自己。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從書中汲取知識?為培養孩子的靜氣,薛老師是這樣做的:教師自己先小聲說話,以靜傳達靜;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復表揚完成任務之后安靜看書的孩子。午休時,學生靜心每天堅持看20分鐘的課外書。放學時偶爾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靜寂游戲”。這樣對孩子說:“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我們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的頭不動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靜下來了,我的手不動了,我的腳不動了,我像塊石頭。現在我點到名字,你就可以到門口去了。”是的,放學之前,學生根本就沒耐心聽你要求,這時薛老師用靜寂游戲,教師點名的聲音越來越輕時,孩子的動作也會越來越輕,這樣不但贏得了課堂秩序,久而久之能培養孩子的品性。
其次抓一日(或一周)一常規。一年級的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做到。所以我們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養成。薛老師又有她的妙計,在黑板的左上角用拼音寫上一句班規,反復強調,達到了表揚,繼續抓第二個重點。有時會根據當時情況即時制訂。有孩子堵門,故意不讓其他人進教室。她問:“剛才堵門的是誰?”“是——“幾個孩子喊。”“不許說”!全班愣住了。安靜中,薛老師便說:“宣布一條新規矩:犯了錯誤,自覺承認,接受懲罰;不肯承認,要人揭發了才承認,加倍懲罰。”一段時間下來,孩子漸漸適應小學生活了。
感悟二:心平氣和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這樣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反思。不多說話,不急不躁,讓孩子自己慢慢體會。的確,每個孩子是有差異的,不能一味地和別人比。我們要心平氣和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只要他努力了,就應該受到肯定和鼓勵,那么學生才會對學習充滿熱情。最近孩子開始寫字了,他們的手很軟,特別是男生,特別是協調能力不如女生,常常寫得歪歪扭扭,不過有些孩子已經很用心了,寫不好比老師還著急,這時更需要我的鼓勵。“小妙心,你的字結構很好的,靜心寫比昨天好多啦。”“習睿,我知道你很想寫好,先觀察,用心寫,你可以寫好的。“翊呈,你看你的山寫得很好,如果這些字寫得可以和山一樣,那就更好了……”雖然手在不停地為他們不合格字在擦,但是真的能看到孩子一次寫得比一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