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畢業多年想到當初,腦中畫面不斷閃現,回味下當初感受,寫了一篇高考作文。望大家評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恰逢端午,舉杯環顧四周,屈原喟然長嘆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身處亂世明明可以明哲保身,為何以死相諫;身懷宏愿卻無處施展才華;面對現實的茍且,屈原的抗爭是不服從現實扭曲以身明志,他用生命寫下了自己的“作品”,不茍且于世俗,不逐波于江湖,在山水之間,在大地之上有他追尋的理想。堅持自己的想法,鶴立在亂世。千年前的故事一再警示我們,自己創造生活,活在他人世界將泯然于眾人矣。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無數引導歷史走向的人物證明,選擇自己的路,特立獨行且正確承擔巨大壓力,人們不理解為什么你不同于他們,我們不是一群人,我們不追求同樣的理想。真的如此嗎,真的是我們喪失最初夢想,迷失在日常的蠅營狗茍?不是的,是周圍環境是他們不斷呼喚,遠處的揮手指引你通往至死的娛樂深淵,真的是墮落嗎,真的是沒有選擇嗎。我們永遠都擁有選擇,但是你有沒有因為選擇太難而棄權?跟隨他人隨波逐流固然是安全的方式,迎合大家喜好出產的作品,真的是萬無一失?
也許答案是否定的,當汽車還未發明之前,你問你們需要什么?他們只會回答,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當沒有電燈之前,人們覺得晚上有蠟燭也挺好,直到燈泡出現。
我們作為自己的主人,做出每次決定,最后判斷是依靠于他們的共識,還是自己獨立判斷?我的答案是后者,聽大多數人的話,和少數人商量,最后自己做決定,這是對自己的負責。
項羽說我要心中的天下,放走了劉邦這是遵循我心中原則,雖戰敗自刎于烏江,這是我的選擇,愧對于江東父老。
曼德拉說我為解放南非,囚禁于監牢數十年,只為讓黑人獲得平等人權,我愿化為一盞燈照亮你們前行的路,愿世界不再有種族歧視。年月把擁有變做失去,疲倦的雙眼帶著期望,這是后世對他的肯定。
那么何人能確定我們的原則是否正確,是同項羽一般默認項莊舞劍,卻遲遲下不定決心,或同曼德拉一般死磕,抱持解放思想蹲坐在大牢之中?
這道題至今無解,想來古難全,親身經歷過,skin in the game 才有發言權。做出自己選擇,保留最大善意,遵循內心原則無愧于天地,功過是非就留給后世評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