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我一度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似乎從接觸書本開始,就沒有離開過閱讀。上學時,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閱讀;上班時,是按照工作的需要去閱讀。閑暇時,是為了興趣去閱讀。讀了不少書,但記住的很少,有時連書中的主要人物都沒有記住。
自從加入了007(一個民間寫作組織),又新學到一個理念,“用輸出倒逼輸入”。于是,我開始了寫作,其實還不能算作寫作,因為感覺還差的很遠,但在這個過程中,卻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我,我應該怎樣輸入?怎樣輸入才算是有效輸入?
春節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事兼好友的小崔推薦我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初版是在1940年,說來已經有80年了,最新版在1972年也已經出版了。雖然年代久遠,卻經久不衰。可以說,對于像我這種不知“什么是真正閱讀”的人來說,真的是雪中送碳。
話不多說,我們來說說這本書,這本書一共有二十一章,我還沒有讀完,目前讀了七章,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樣子,個人認為干貨從第四章開始。前幾章,用作者的話來講,就是把我已經認知的東西,用作者的話講了出來,讀來很是認同,但新東西不多,但把“閱讀”這件事講的很透徹,感興趣的人可以去讀讀。
這本書的結構很清晰,先給讀者解析“什么是閱讀”,“閱讀”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閱讀有哪些要領。最后再介紹如何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閱讀分四個層次,這是書中的精髓,主要分為“基礎閱讀”、“檢式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個人理解,作者要闡述的是一種閱讀能力,即要認識足夠的字,基本能夠自己讀完一本書,這個能力,正常情況下在小學就可以完成,但大多數人基本也就維持在了這個水平;
檢式閱讀,這個層次的閱讀是要求讀者在一定的時間之人,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掌握這個層次的閱讀,可以告訴讀者是否有必要花時間研讀這本書。
分析閱讀,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目的是尋求理解,而不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這種層次的閱讀,一般是在讀者認為這是一本好書的情況下才開始進行的一種閱讀方式。因為這種閱讀方式真的需要很花時間。但效果也是成正比的。
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層次中最復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在做主題閱讀時,讀者需要讀很多書,并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并歸納出所有書都談到的主題,但遠不止此,讀者要能架構出一個可能在任何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所以,這種閱讀方式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很多人有自己的讀書方式,有喜歡寫閱讀理解的,也有很多喜歡作注釋的,還有很多玩拆書的,我想每個人都有他適合的方式,沒有一種萬能的方式是適合所有人的,但有方法總比沒有方法好,所以,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希望還沒有找到屬于自己閱讀方式的人,在這本書里能有所感悟,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