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有段時間“知識焦慮”特別嚴重,總怕了解不夠多會被社會淘汰。
關注了十幾個科學類公眾號,生怕漏了新的科研結果;
線上教育平臺囤了很多課程,緊跟最新的行業趨勢。
然而,不僅沒有足夠時間,也慢慢發現部分內容是“新瓶裝舊酒”——用語言包裝一下,同一個知識點就變成新的了。
互聯網習慣了造新詞,否則無法引起關注。但又不可否認顛覆性的新技術也在不斷涌現。
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及金錢)里,如何判斷真正有啟發的新知識呢?
這個問題,也是我學習【L先生智識營04課—認知工具箱】時的一直在思考的——如何利用框架化思維來提煉、辨別知識點。
此外,課程分享的三個思維模型——【認知三層模型】、【推理階梯】、【曼陀羅思考法】,這也有利于提升人際關系的應對能力,厘清紛亂,多角度提出解決方案。
說明:
文章和圖示是自己學習【L先生說智識營】課程后的思考筆記,用于穩固、復習知識。
并非完整詳細的的原課程內容,有興趣了解全部的朋友可以自行去上課~
二、「思維圖筆記」
1. 本圖是用Draw.io繪制,文末免費分享完整圖示。
2. Process On在線編輯,建議電腦端打開:上篇(點擊這里);下篇(點擊這里)
三、學習心得
1. 框架化思維:構建捕捉、創造知識的“網”
在第二課已經分享了框架化思維學習知識的重要性。簡單來說,信息輸入大腦后,需通過框架形成聯系構建知識,不然就還是以零散的信息形式存在,很容易遺忘,所以很多人會覺得看書后就不記得內容。
就像小朋友總是喜歡跑來跑去,如果不給他們設定一個游戲規則要求手牽手,很快就會從你的眼皮底下溜走了。
框架思維對知識的“關聯”作用,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聯想關系”,而是需要了解其來龍去脈以穩固這個框架。
①?平行的作用關系
在學習工業4.0時接觸到傳感器這個新概念,對文科生是完全陌生的領域,毫無頭緒該從哪個方向入手。
但早前我了解過大數據是人工智能得以快速學習的素材庫,而傳感器也是獲取大數據的途徑之一。那傳感器這個概念就不是孤立的信息點,可以納入到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框架里,一這個角度作為學習的突破點。
如果只是知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有關系,但不清楚其內在邏輯來形成一個“網”,就失去了“捕捉新知識”的作用。
②?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鯰魚效應、木桶理論、幸存者理論……相信大家在不同文章都看到各種“理論效應”,記得我還曾搜到過一個文檔記錄著100多個。
先別說有沒有能力記住這上百個理論,因為你會發現有些理論還自相矛盾,在應用時根本無從選擇。
存在矛盾不代表理論錯誤,是因為很多是基于科學實驗得出的結論——不同實驗設定的前提及條件都有差異,對應的結論也就只適應當下的假設前提,換個場景就失效了。
記住每個不同條件對應的具體結果,那是機器人學習才做的事,而我們更多是基于抽象的底層邏輯來分析、靈活應對。
例如抽象階梯、認知三層模型(下文)看著結構很像,但又有點不同。你分開獨立學習后,遇到實際問題就會躊躇——我該用哪個模型啊?
實際上這兩個模型都有一個底層邏輯,即人們對事物分類的不同水平(參看《認知心理學》第九章知識),清楚了這個知識點,你就更加理解上述兩個模型如何應用。
2.?認知三層模型:全面認識事物的現象與本質
認知三層模型分為應用層、認知層、原理層。如下圖房屋為例,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模型的內涵。
我們生活大多直接接觸的是【應用層】的具體信息。這類信息內容量大,多以個體為例,對應的就是差異變化也大,會導致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總是很容易被干擾。
而更加穩定的【結構層】、甚至本質不變的【原理層】,可以有利于我們直達問題核心,排除各類干擾項,這也是【第一性原理】。
以分析公眾號為例。
“公司的公眾號如何提升閱讀率?”,這基本是每個新媒體運營或編輯被問得最多的問題。
如果只從表象去分析,可能只會關注標題是否夠“引發焦慮”?選題是否有趣?推廣是否到位等。但你會發現,好像每一項都可以做得更好?但應該往哪個方向?做到哪個程度呢?
似乎很多工作,卻又不知從何下手。
實際上,這些優化手段,都必須有一個可靠的參考標準。例如【選題是否有趣】的參考對象在于:搶占了目標用戶時間的競爭對手,他們的內容是否比你更有吸引力。
而競爭對象,可不僅僅只是你的同行!這就是需要往下挖掘到【原理層】——用戶消耗碎片化時間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確定了公眾號的核心定位后,才能往上進一步思考優化的方向:
① 以消磨時間娛樂為主。用戶可以玩游戲,看短視頻,為何要看公眾號?
②?以自我提升為主,用戶可以到各大在線教育平臺上課,為何要在公眾號獲取知識?
通過這個模型的分析,可以切入的優化角度就更加精準,也能根據競爭對手的特性做更有“策略性”的參考和改動,而不是每一種方法都去沒有目標地去嘗試。
認知三層模型除了分析問題,也可以作為整理知識體系所用。如營銷學每年都會“新發明”各種理念,但卻沒有一個學科標準進行規范,會讓你陷入混亂之中。
但其實營銷學很多都可以回歸到心理學某個核心的基礎理論。基于這個底層邏輯去梳理各種專業術語,就會發現到底哪些是同個內涵不同說法,或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華了。
3.?推理階梯:克服“自動化思維”的無謂猜想
“今天同事催我趕緊給文檔,感覺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對我意見?”
“剛才跟領導打招呼,他沒理我,應該是我最近工作表現不好?”
……
相信很多“社恐”打工人每天大腦都會被各種想法支配,最后揣度得出的負面結論讓自己一天結束后,筋疲力盡。
且對這些想法和結論,我們自己往往是深信不疑,認為有理有據——對方的行為說明了一切。
然而,當腦海里突然浮現出一個想法的時候,即使就1、2秒時間,也是完成了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下圖)。
這個認知過程,如果是真正的嚴謹推論、理性思考,是需要跟考察證據,非常耗費能量。
因此我們往往都是習慣依賴【自動化思維】——依據自己的【核心信念】有選擇性地截取對方特定行為,并根據自己主觀的規則進行解釋。
同時,受限于人體機能,我們無法100%觀測到真實世界,這是無法避免的限定條件。
基于這兩點,問題也就此產生,個人認為的和他人真實的想法,總是存在差距。
這個差距最后產生的偏差,要么是過度解讀、要么是自尋煩惱。
那如何破除【自動化思維】的魔咒呢?
① 對于突然出現的想法或態度,需要不斷地審視:為什么會有這個態度;哪些特征導致;為什么不是其它特征;起主導作用是什么信念。
②?拓展信息渠道,避免信息繭房的影響。關注[不在場的東西]——未展示的數據。
③?圖爾敏模型的應用:檢驗概念是否模糊;檢驗骨架是否成立/充分/確定;檢驗前提是否成立。(L先生智識營-03課)
4.?曼陀羅思考法:擴展問題解決的角度與思路
通常我們面臨問題時,最經典的步驟是:
①?提出一個A、B選擇項(或更多)問題
②?針對各個選擇項,列出好、壞
③?對比,看哪個好處更多。
在簡單購物決策中,例如買包鹽,根據價格、口味等簡單因素即可做出選擇。但實際生活卻因為太多不可控和不可見因素,讓各種“好處”、“壞處”都是動態變化或者無法確切肯定。
“要不要買房”、“要不要換專業”、“要不要跳槽”……這些問題即使列出各種好壞,都會發現無法判斷。
當提出問題只能有兩個對立選擇時,本身就會限制了解題思路。因此曼陀羅思考法正是重置問題思考角度的模型——最開始是【原有問題】,走完九宮格后提出更本質的【新問題】。
曼陀羅思考法并非給出解決方案,而是改變你思考的角度,從而才能進入到下一步去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四、小結
三種認知工具方法都有個通用的思路——梳理現象,尋找本質,找到被隱藏起來的問題、關鍵。同時,其應用場景也不僅僅只是局限于本文分享的內容。
但或許有些朋友會疑惑,每次分析都要走一遍分析流程,那該多累。我個人認為,其實最開始接觸各種理論模型,首先,理解內在的邏輯——WHY,你才能用得好;其次,多次應用,從生疏到熟悉,最后自然會內化,形成新的【自動化思維】。就無需每次分析都要機械化地走一遍,這樣反而變成了形式主義。
附錄:思維圖
建議電腦端打開,手機端可能被壓縮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