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很多經典詩作,人們雖然不知道它的作者和內容,但只要一提到其中的千古名句,那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例如“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舟星夢壓星河”,“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等等。
這些千古名句就是詩作的“點晴之筆”,是整首詩的靈魂所在。如果沒有了這些經典句子,很多詩作都會黯然失色,也不可能被后人銘記。就像筆者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唐代思鄉名作《秋思》一樣,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出神入化,最后一句最為精妙。讓我們走近它: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籍。關于他的詩作,后人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其樂府詩《節婦吟 寄東平李司空師道》了。其中那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時未嫁時”最為后人稱道。除了《節婦吟》,在張籍的所有詩作中,就屬這首《秋思》最為出名了。這首詩前三句平淡無奇,精華全在最后一句。
對于此詩,宋代王安石曾評價道: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其意是說:這首詩整體看起來平淡無奇,實則奇特巧妙,寫起來很不容易。事實上,張籍這首《秋思》描寫的只是日常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而平凡的事情——寄家書,卻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詩人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十分感人。
不知道為什么,在古典詩詞中,秋天總是一個容易讓人產生思念的季節。尤其是對做客他鄉的游子來說,到了秋天總是忍不住會想念家鄉。于是,詩人在詩作一開篇就開門見山地寫到“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張籍出生安徽和縣,祖籍江蘇蘇州,是一個典型的南方人。時值深秋,詩人客居北方的洛陽城,眼見滿目蕭索秋色,不知不覺就想念起南方的家人。在古代交通不便,與家人聯系的方式就唯有書信。“見秋風”,“作家書”,“意萬重”,看似平淡的話語中,卻藏著詩人滿腹的鄉思。
詩作前兩句平鋪直敘,似乎并無亮點。然而到了三、四句,卻令人眼前一亮。詩人不說自己如何千辛萬苦地寫書信,也不說書信中寫了些什么內容,只是擔心自己想說的話太多,恐怕一封信寫也寫不完。可是,送信的人就要出發了,詩人匆匆寫完家信交給信使。
到這里,詩作依然很平淡。直到最后一句“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作的情緒終于達到高潮,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信本來早已寫好了,可是詩人的思鄉之情根本沒有說盡,總想多補充一些。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還覺得自己沒有寫好。于是,他又把信拆開了。
其實,即使是拆開信封,詩人也不一定真要補充什么。詩尾“又開封”的動作,多么貼近生活現實啊。就像離家在外的我們每次與家里通電話時,父母總會在將要放下電話的那一刻,又拿起電話,說著“注意身體,別太累啊”之類的話。其實這樣的話,父母在電話里早已說了千百遍。
可以說,詩作最后一句堪稱“神來之筆”,將整首詩的情感完美而真摯地表達了出來。文學源于現實,張籍的這首《秋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整首詩平淡自然,一氣呵成,抓住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動作,樸素而真實地再現了羈旅天涯的游子們的心態。我想:每一位出門外遠離家鄉的人讀到這首詩,都一定會感同身受。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