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補上好久以前的文OTZ)
小時候的惋兮,總會對語文書里描繪的地方向往。而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有動物王國之稱的西雙版納和充滿郁金香的荷蘭。只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小時候的愿景都被拋在一邊,埋頭苦戰(zhàn)題海。就連夜晚安靜之際,平躺在床上的惋兮腦子只有一片空留,或者是不停斟酌著白天里自己所說的每一句,思考著該怎樣講更合適。曾經(jīng)單純的愿景,早被掩埋在每天對處理人際交往關(guān)系的苦惱中。進城的人終究學不來那套得體的說辭,只會直白地對每個人展現(xiàn)自己的喜歡與否。
但是,一次于喬喬的徹夜長談中,一切都談盡了,仿佛海枯石竭,記憶深處的渴望突然間明了。“我一直好想去看看西雙版納。”她發(fā)出一條訊息,“去看看那兒的植物,那兒的動物,那兒的森林。”“見血封喉,望天樹,孔雀,野象……”“走在森林園區(qū)的小道上,頭頂上是遮天的樹群枝葉……”“去看看那兒的潑水節(jié)”“看大家被祝福時的神情,一定滿滿的幸福吧”“還有那兒的少數(shù)民族……”十幾年了,可她仍記得課本里所描繪的場景,所講述的潑水節(jié)。到處潑散著清水與歡笑,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她也經(jīng)歷過這樣,或許是在被喬喬拖去報名參加的社團中,和大家一起努力時。但更多是冬天她們一起買糖葫蘆一人一串甚至好幾串時。不言而喻的幸福,是我們在同一時間做著同樣的事,吃著我們共同喜歡的東西;或者兩人各買不一樣的,然后彼此嘗嘗;又或是站在草地邊,比賽誰吐核吐得遠;還可能兩人都心血來潮,背著死沉的書包卻仍蹲下去,“千辛萬苦”地挖個坑出來,把核種進去,然后把扦子插在上面作為地標。
這就是“樹上春樹”(村上春樹)所言的“小確幸”吧。“沒有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干巴巴的沙漠。”
可是,她還是想見見潑水節(jié)。
在她的印象里,潑水節(jié)就像一家人狂歡的日子,一整個大家庭相互潑水,是一種觸手可及的幸福,不像春晚。不像春晚,縹緲,遙不可及,那里美好卻不真實。
或許是因為人太多了吧。她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