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認為空間和時間是相互獨立而絕對存在的,時間是均勻流逝而不永遠不變的;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世界在于不同事件間的關系,空間的本質在于曲率;量子力學認為,物質只是一段振動的弦,萬物都是波,我們所能得獲得的只是概率。量子理論的不確定性賦予我們自由意志,賦予我們選擇的自由,人的意識與思維及其作用的社會活動只是量子意義上的概率趨勢的結果,這樣我們也就無法準確預測我們的選擇所會導致的結果,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心靈雞湯及成功學又有多少是可以確定的成份?如果量子糾纏效應為真,那么心靈感也便就有充足的科學依據。基于物理科學上的哲學上的宇宙關系及社會關系思辨應更具實在意義。我們未來在探索量子理論上的成就,也必將對我們重新認識人的意識及心理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 ? ? ?我們既是社會實相的創造者,同時又受我們所創實相關系的羈絆,我們以為我們在每一個事件節點是一個自由的選擇者,可當我們決定這個選擇方向時卻幾乎總被我們不自覺創造的關系所左右,人們更慣常的是被利益而不是邏輯所引導,這也是歷史上改革多難成功的主要因素。正如盧梭所言:人生而自由,但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量子思維的不確定性,及在未來與過去間的互影響性,最終使的社會事件具有不確定性,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社會生活充滿意義。金融領域的股市便是對這種不確定性及赤裸人性的充分體現,這一切使我們感到撲所迷離,總有人去不斷嘗試去尋找確定性的結果,以期能對股市的不確定性實現準確預測,道氏理論、波浪理論、江恩理論,可最終能在股市最終生存者少之又少。這一切又都服從概率的趨勢結果,長時間的實踐說明我們只能尋求概率確定勝算的最大方向,可很多世人卻總相信社會上各種江湖術士班說自己能準確預測股市的傳說。
? ? ? ?客觀存在及自然法則獨立于觀測者之外,社會現象卻為有意識者的參與,實相的觀測者同時也是這實相的參與者,社會中的人除受物理規則制約外,還受人為法的制約。這個世界呈現在你面前的狀態常常取決于你觀測他的方式,此時,客觀也將不再客觀,主管對客觀的理解以及基于此正確或不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創造出許多約束人們各種關系,這些關系包括對過往的記憶及對未來的預測,對未來的預測也能構成對現在的影響,就如超過光速后從未來返回卻能對過去施加影響,世界就是在此種互補悖論中存在,不管是虛構、虛幻的還是和實相接近的、相合的都形成對個體及群體的一種復雜羈絆關系。就如量子物理的波粒二象性,物質究竟是固態有形的粒子還是擴散無形的波,取決于你對他的觀測方式,世界的本質看來就是在互補的矛盾中存在,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卻同時存在,但在某一個觀測點上你同時似乎只能看到實相一個方面。我們或許真的生活在一個個的平行宇宙之中。
? ? ? ?我們總是依據經驗去感知和領悟這個世界,你及世界的存在及呈現方式,常常取決于你對這個世界的所感、所聞和所想,所謂“相由心生”,“我思故我在”。臆念與偏見常常是這個世界不幸的根源。這似乎也與大乘佛教的觀點相同。
? ? ? ?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都說明上帝不擲骰子,宇宙具有確定性的規律,是決定論的,而不是像量子理論一樣具有不確定性,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是:能夠確定的只是事件概率預測的結果。意識心理參與的人類社會看似更符合量子理論,實相的呈現方式取決于觀測者觀測世界的方式,所以“神學與科學”,“自由意志與宿命論”,在思辨層次上始終難較高下,世界就存在于這個悖論之中。所以,愛因斯坦也說:缺乏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缺乏宗教的科學是跛足的。
? ? ? ?或許有一天我們參透了量子力學與自由意識的關系,我們也就搞清了自由意志的界限,世界將沖突不再,偏見消逝,人也就最后正確的認識了自己,便可走向真正的終極自由之路。
? ? ? ?如《心經》所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