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謂漢隆剃刀
先舉個例子,當小明買了一塊油脂滿滿的東坡肉給女朋友吃時,寬容的女朋友小紅可能會有如下心理過程:
????什么!他竟然給我吃東坡肉這么油膩的東西,不知道我最近在減肥嗎?他到底安的什么心?難道是想把我養胖了好甩了我嗎?
? ? 等等,他可能不知道我最近在減肥吧,哎,這么不關注人家,要不要考慮換個男票呢?
????不對,不知道我在減肥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啊,畢竟我也沒有和他說,算了,不計較了吧。
????“親愛的,人家最近在減肥,不能吃這么油膩的東西啦~”小紅撒著嬌對小明說道。
????“可是最新的研究都表明讓人長胖的不是脂肪,而是精制碳水化合物誒,你少吃米飯就好了,吃東坡肉不會胖的。”小明用他那一貫認真的態度說著,邊說還找出了參考文獻【1】,甚至用自己最近沒有節食體重也減輕了十幾斤來作為佐證。
? ? ? ?“啊,原來是因為這個啊,我還真不知道,還好還好,差點誤會他了。”小紅摸摸胸口,心有余悸地想著。
例子中,小紅的思維過程大致遵循了這樣一個原則:
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能解釋為無知的,就不要解釋為愚蠢;
能解釋為可原諒錯誤的,就不要解釋為無知;
能用你未知的其他原因來解釋的,就不要解釋為錯誤。【2】
這其實是一個叫漢隆剃刀原則的推廣,所謂漢隆剃刀,說的是“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其實叫“漢隆剃刀”或者“張三剃刀”甚至“一二三四”并不重要,名字只是一個濃縮的符號,方便人們理解和溝通背后的概念而已。而之所以叫漢隆剃刀,當然就是因為它最早是被一個叫漢隆的人提出來的嘍。
“這人要么是壞,要么是蠢,要么又壞又蠢。”
去年春節時常常聽到人們對于熱點負面事件的主人公們這樣評價,近來就很少聽到這樣的評論了。可能是大家正在變得越來越寬容,在心中慢慢接受了這個叫做“漢隆剃刀”的東西。
這話看著有點像心靈雞湯,白蓮圣母,世界和平,實則仔細一想,卻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問題:一個人對我們有惡意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我們可以將這里的“一個人”分成兩種:熟悉的和不熟悉的。
熟悉的人大多是我們的朋友,親人,同事等,我們和他們會經常溝通和相處,如果他們對我們有惡意,我們肯定早就遠離他們了。因此,熟悉的人對我們有惡意的概率很小。
至于不熟悉的人,他們可能連我是誰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會在意我,我出現在他們想法中的概率都小,更別說無緣無故對我有惡意了。所以,不熟悉的人對我有惡意的可能性更小。
綜上,一個人對我們有惡意的可能性是極低的。因此,當我們感覺受到傷害、冒犯或者攻擊的時候,歸因于“對方有惡意”這樣一個低概率的行為顯然是不理智的。更有可能的是將這些歸因于對方的愚蠢。
這里面的愚蠢,表示各種無知的、偶然的、非故意的原因。比如:忘了、弄錯了、誤會了、被外力耽擱了,不知道等,當然,也包括真正的愚蠢。
寫著寫著,我突然有點認同一句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十分荒唐的話了:
共情不能讓你善良,理性才能帶來明智 【3】
書中觀點暫且不論,(畢竟還沒讀),但至少通過理性分析得出的漢隆剃刀確實能夠減少許多因誤解和無知產生的不必要的沖突。
所以,考慮去吃一塊美味的東坡肉嗎?
本來這篇文章寫到這里就已經結束了,但我在答復評論區中@吃肉的米妖的提問“遇到問題就必須如此分析一番會不會太累?【4】”時發現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幾句話就回答了,于是又寫了接下來這一部分。
二,遇到問題就必須如此分析一番會不會太累?
確實會累,而且很累。所以不用遇到問題就必須這么分析一番。在選擇要不要這么分析之前,也許可以考慮下面這兩個問題:
1.為什么要用漢隆剃刀分析呢?
因為這樣分析能夠帶來好處:減少因為誤解而產生不必要的爭吵,也能讓自己少生氣,心情變得更加平靜,甚至成為一個更加寬容和體貼的人。
但這樣分析雖好,代價也挺大的,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花了太多用于這樣的分析之后,就有可能在別的事情上表現不佳了。
因此,在衡量了好處和代價之后,我決定只在重要的場景下才這樣分析,比如當我的玻璃心“感受”到來自女朋友的惡意或者攻擊的時候,當老板沒有及時回復我的郵件的時候(我會傾向于認為他太忙了忘了回,而不是覺得他不重視我然后去找他撕)。至于其他不重要的場景,比如和既不親密也不利益攸關的陌生人之間的不愉快,我就會選擇默默在心里畫個圈圈詛咒他們,甚至直接懟回去。
2.要分析到什么程度呢?
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情況下其實并不需要分析到像上文例子中的小紅那么細致的程度,就已經很足夠了。
我們之所以生氣或者感到被攻擊,可能是因為我們下意識地將對方的言語或者行為解讀成可以針對自己的惡意。因此,只需要在進入下意識的解讀之前緊急暫停一下,非常粗略地分析分析,得出“她不是在刻意攻擊我(她更有可能是因為疏忽、不知情、或者別的什么原因才這樣做的)”這樣一個大概的信念,氣也就消了,沖突也就得以避免了。
系統一與系統二
接下來,我還想分析一下為什么這么分析會累。這里我想用《思考快與慢》中的系統一和系統二來解釋一下:
所謂的系統一,就是那些我們下意識的、不經思考就會做出的反應,相當于我們的”默認設置“。而系統二則是指那些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思考才能做出的更加理性的反應,相當于在反抗我們的”默認設置”【5】。而反抗默認設置需要調用珍貴的意志力資源,因此會累。
回到主線,當面對感受到的攻擊,我們不假思索的、下意識的,或者說”系統一“的解釋就是“對方有惡意,在針對我”。而當我們進行”漢隆剃刀“式的分析時,其實是在使用意志力進行系統二的分析,當然就會覺得累了。
神經回路與習慣養成
順便一提,認知神經科學認為,我們對于事件的反應模式是被儲存在大腦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回路之中的。熟悉的、系統一的神經回路是牢固的“高速公路”;新的、不熟悉的、系統二的神經回路是“羊腸小道”【6】。
走高速公路當然要比走小路輕松,而我們的大腦總是傾向于做輕松的節省能量的事情,于是當我們想要養成新的習慣時,不調用意志力去刻意控制的時候,甚至當我們稍有松懈的時候,就會很容易滑入系統一的老路子了(難怪我的投籃動作一直糾正不過來)。
但欣慰的是,這世上本沒有高速公路,羊腸小道被人走得多了,也就成了高速公路。因此,只要經常調動系統二去做某件事(比如漢隆剃刀分析),這件事的神經回路遲早也會變成高速公路的,這時候這個回路也就被內化成了新的系統一了,我們再分析起來也就輕松了,新的習慣也就此養成啦。
根據我的經驗,確實是這樣的,隨著我在重要場合使用漢隆剃刀分析的次數越來越多,這把剃刀也變得越來越稱手,用起來也越來越輕松了,我的玻璃心好像也變得更加寬容了一點呢。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引來更多的討論呀~
【1】大衛·路德維希,《總覺得餓?:來自哈佛醫學院教授的科學飲食法》;牧田善二,《飲食術》
【2】https://www.lesswrong.com/posts/GG2rtBReAm6o3mrtn/defecting-by-accident-a-flaw-common-to-analytical-people?commentId=uJYobM8MLWLpM3cAt
【3】保羅·布魯姆, 《擺脫共情》
?【4】 @吃肉的米妖
【5】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6】 Brad Stulberg / Steve Magness,Peak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