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生活在城市的我們,早已經將傳統的節日氣氛漸漸淡漠,而我,也已經好久沒有回家鄉,也不知道家鄉的年味有沒有淡化。
我記得小的時候總是盼著過正月十五,甚至比過年更加期待,因為過年就是放放鞭炮;而到了十五就不一樣了,人們會放焰火,制作燈籠等等,熱鬧非凡!
我還記得小的時候,正月十五,白天的時候,有的準備放焰火的人家會在平房頂上支一個大鐵筒,那就是將來放禮花彈用的。到了晚上的時候,人們聚集在大街上看放焰火,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只見工作人員將禮花彈放入鐵筒內,禮花彈如同開炮一般被發射出去,在天空中炸開,紅的黃的綠的,有時候還帶有其他小花炮一起爆開,有的有聲音,有的沒有聲音,好看極了。整個大街都被照射成了白天,在人們的驚嘆聲中又暗淡下去,令人驚嘆不已!
又一年正月十五,我記得一群人提著一大袋子煙火,在大街上擺滿了煙花,一起點燃,那可真的是火樹銀花,一排金黃的煙火把整的大街照的通亮,煙火能噴的兩層樓那么高,一支放完了,火苗還在,人們便用它去點燃另一支煙火,金黃的煙花噴出像雪花似的煙火,此起披伏,連續不斷。有的時候還看著害怕,因為噴的太猛烈了,人們紛紛向后退,總覺得它會爆炸了似的。但是會后煙花的氣勢漸漸變弱,隨后息了下去!
故鄉的十五當然不光僅有煙火,我們小的時候,沒有漂亮的花燈,就把白酒的包裝盒四面切開大洞,在里面放上蠟燭,再找一根繩子提著,跟花燈一模一樣,。很多小伙伴們提著這樣的“燈籠”在一起玩耍,一起享受那有趣的童年!
正月十五的時候,姥姥家還會做一種粘面燈,姥姥把黏面切成一段段的圓柱體,上面粘起來圍城一圈,插上棉芯,倒點食用油,這就是燈芯,就像蠟燭一樣,一點點亮,滿屋子都充滿了香甜的氣息。等點完了,再一加熱便可以吃掉了,粘粘的,甜甜的,而且越放越甜,現在想想還會去流口水。
這些都是我印象中的故鄉的元宵節,不過聽媽媽說,她們小的時候過正月十五就更有意思了,那時有一種風俗是十五晚上“熬巧飯”,要七個小女孩在正月十五那天,從鄰居們家里,要七家的米,八家的面,還要先看看他們家是不是灶臺朝南的方向才肯要。然后去井里打水,打出來的水不能著地,回家了以后還要掛起來,這叫”無根水“。晚上七個小姑娘看完煙火以后,一般都是十二點以后,她們幾個有說有笑來到村口的十字路口,用磚頭支一個灶臺,灶臺口必須朝南,點上火,用”無根水“把要來的米和面放到鍋里一起熬,面被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銅錢,象征來年能夠發財,有細針,象征著來年心靈手巧,等等等等!那次,媽媽她們還忘了帶鍋蓋,即使那樣,她們幾個吃起來感覺還是特別的香甜和開心!
吃完了巧飯,有的人就回家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月亮還很明亮,把田地里照的亮如白晝。媽媽她們看到別人去到田地里踏青,感覺好奇又好玩,帶著好奇的眼睛跟著別人后面也去踏青,踏青有什么寓意呢?她們幾個也不清楚,好像祈求來年生活越來越好節節高的意思。然后看到有別人在井邊轉,她們也跟著去轉,好像是象征著把一年所有不好的東西病災都投到了井里,所以正月十六那一天,村里就絕對沒有人去從井里打水了,害怕喝了不吉利!!哈哈?。∵@個時候,一般天已經快亮了,這時候有的人會起的很早很早,在街上十字路口點上一堆篝火。老人們會圍在篝火前轉圈,口中念著:“烤烤腿腿不疼,靠靠頭頭不疼……”還做著向火中扔東西的動作,象征著祛病消災,把身上的病災都扔掉火里面了,來年身體健康?,F在正月十六早起還有些老人保留著烤火的習俗!所有身體不舒服的人會在這時候醒的很早,去參加這個儀式。媽媽他們也跟著去烤了烤?;丶衣飞希吹絼e人都在從路邊撿了好多碎磚塊兒,用衣服兜著往家走。聽說拿著越多來年越發財,媽媽他們幾個也跟著撿了好多碎磚拿回家,寓意著財運到家。媽媽說,姥姥見了自然很高興。這是媽媽唯一的一次這樣過的元宵節,一直到現在想起來依然會很開心。從那以后就幾乎沒聽說過有孩子再去這樣”熬巧飯“過正月十五了!
很久很久了,故鄉的正月十五這些習俗幾乎已經消失了,有些習俗媽媽也幾乎回憶不起來了,更不要提現在的年輕人了!也許根本就不知道了吧?聽到媽媽的回憶,再看到現在這種過節的樣子,不知為何,有一種驀然失落的感覺,我好希望那些美好的年俗能流傳下來的,因為只有這些習俗存在才能讓我們感覺到濃濃的年味,那是淳樸的人們對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與祝福,還有那濃濃的鄉間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