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莊子,老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崇尚以樂觀、豁達、逍遙的心態來渡過人的一生,《莊子》則更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整部書都借由一個個小故事,隱喻深奧的人生哲理,也因以故事隱喻的方式得以幸存,至今閃爍著智慧之光。《正是時候讀莊子》是對《莊子 》一書全新的理解和闡述,作者蔡壁名,臺大中文系博士,教授《莊子》19年,書香世家一路順遂,但感嘆這么順利的人生真是無法體會《莊子》的精髓。突然被查出癌癥三期,在治療期間好幾次因病痛生無可戀,想要放棄。可一轉念,這不是《莊子》的精髓之處嗎:在逆境中更好的修煉自己。作者發現讀《莊子》不僅可以讓自己不死,還能讓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和其他闡述《莊子》同類書籍比,南懷瑾的《莊子》偏學術,于丹的《莊子》偏雞湯,而蔡壁名的《正是時候讀莊子》則是一本用生命來書寫,有溫度的書。《正》提煉了一套人人都能學會的身心療愈術,我們的心可以不止煩、亂、傷,還可以自由飛翔。原來送給親人最好的禮物,是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 ? ? ? 一個人,沒有等待
? ? ? ? 如今物質豐富、醫學昌明,但得抑郁、心理疾病的人卻越來越多。為什么我們會不開心?幾千年前的莊子早就悟出了這一切,因為我們一直在向外索取。金錢、名利、地位、榮譽……,而且永遠不知足。得到了,暫時先開心一下。但沒過多久又想要更多,開始擔心、焦慮、恐懼起來,周而復始永無止境。人終其一生,都困在了自己編織的牢籠里,作繭自縛無法自由。
? ? ? ? 宋榮子做到了不追求外在的一切,心中有一把尺丈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專心做自己。列子不用行走,就可以乘風破浪到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非常的厲害,但他需要等那陣載他的風出現。
? ? ? ?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逍遙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告訴我們其實可以做到:一個人,沒有等待。我們不需要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只要按住自己的內心。內心平靜了,不管順境、逆境,都可以承受。最后做到,心不隨境轉,鏡隨心轉。
? ? ? ? 你是自由的,我也是
? ? ? ? 一陣風吹過,不一樣的樹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這是天地之聲。那這天地之聲是誰發出的?是風嗎?不,是樹!一個信息過來,不同的人得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引發了不同的情緒和感受?這情緒是誰引起的?是信息嗎?不,是人自己!風停了,聲音就沒有了,天地又恢復了平靜。但人呢,之前撥亂你心弦的思緒,停了嗎?
? ? ? ? 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A是激發事件,B是信念,C是后果。觸發我們情緒C,其實不是A,而是B導致的。如果想要調節和改變我們的情緒C,要從B信念上入手,因為A已經是事實,無法改變了。就像莊子的故事隱喻中:風是突發事件,樹是我們的信念,聲是后果。想發出什么聲音,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而不讓我們的心受傷。
? ? ? 《齊物論》中“厲風濟而則眾竅為虛”,則進一步告訴我們要向自然學習:風過聲停,事過心止。面對外界傷心、煩心的事,要學會放下:面對它——接受它——忘記它。著名心理學實驗粉紅色大象中,當人們越是想刻意去逃避和忘記一些東西,反而會因太強調忘記而記住,所以第一步要面對。第二步,如果有傷心、煩心、難過的事,那就接受它吧。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說過,其實所有的挫折和困難都是一份未經包裝,卻是精心為你準備的禮物。去臨近它,你會發現是一份寶貴的經歷和收獲。最后,我們要學會放下。不要與不開心的人、事、物有過多的糾纏,不要做無畏的內耗,人生應該花費在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事上。
? ? ? 深情而不滯于情
? ? ? ? 人生在世兩大情感困惑不可避免,那就是:生離和死別。如果把死別當做是不滅的火種可以繼續傳遞下去,還有機會可以相見,那生離則是多數人過不去的坎。
? ? ? ? 想一想你和最好朋友、同事、家人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是相互依賴、占有,和物件的關系一樣,還是可以相互扶持、關愛,像兩條水中的魚,既能相逢相愛,也能各自悠游、放手成全。如果是后者,那恭喜你,做到了深情而不滯于情。
? ? ? 《養生主》告訴我們:相濡以沫,也能相忘于江湖。人世間的聚散離合,與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自然規律一樣,試著以接受晝夜與四季更替的心情,去對待情感的變局與離散,就能慢慢放下心中的執念。
? ? ? ? 讀了《莊子》,才曉得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和身體可以是人生的目的,不斷強化身心的途徑,使我們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安然不傷,得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