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孩子什么樣?有人總結出優(yōu)秀的孩子身上有以下幾個共同點:善于調(diào)控情緒、懂得自律、很少焦慮或抑郁、愛運動卻不訴諸暴力、有很多友誼深厚的朋友。優(yōu)秀的孩子是教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這其中的差別,往往就是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的差別。優(yōu)秀孩子背后的家庭教育是有共性的。
1.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不會太差
網(wǎng)上有這樣一個段子:有位爸爸對孩子說:“知道嗎?當林肯像你這樣大時,他可能是班上最好的學生。”孩子回懟:“知道的,父親,但他像您這么大時,早已是美國的總統(tǒng)了。”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單方面地逼孩子優(yōu)秀,而是與孩子一起成長,做他的榜樣。 你的孩子身上清楚地折射出你的樣子。在孩子整個成長期,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說話的口吻、思考問題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從而建立最初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優(yōu)秀的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質(zhì),是從父母的言語行為里潛移默化出來的。 父母講禮貌有教養(yǎng),孩子不會變成熊孩子;家里衛(wèi)生整潔,孩子不會喜歡邋遢臟亂;家長的行為不卑劣,孩子才能行為端正……
相比言傳,你是什么樣的人、有著什么樣的三觀對孩子來說更為重要。
2.好的家庭教育,少不了原則與規(guī)矩
很多父母感覺自己管不住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小時候沒有給他立規(guī)矩,即使定了規(guī)矩,要么定得太晚,要么沒有原則地妥協(xié)。
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楊康比郭靖的起點更高,但最終郭靖成為一代大俠,受人敬仰,而楊康卻賣國求榮,走上不歸路。楊康和郭靖成長之后差距這么大,和母親的教育密不可分。郭靖的母親李萍,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婦,但在教育郭靖上卻極有原則。
她教導郭靖:“人生百年,轉(zhuǎn)眼即過,生死又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無愧于心,也就不枉在這人世走一遭。”郭靖的俠義精神,正是源于母親這種啟蒙教育。再看楊康母親包惜弱,有文化、有教養(yǎng),但她性格太軟,一味縱容兒子,比如楊康在外挑事,她只會擔心楊康會受傷。
這種縱容,加上養(yǎng)父的寵愛,導致楊康在成年后,格外以自我為中心,嬌貴任性,價值觀扭曲。這種失去了原則的家教,也成為楊康人生悲劇的誘因。單純的愛和鼓勵真的不是完備的教育,甚至略顯蒼白。
每個孩子都需要約束,盡管你會心疼,但作為父母必須要堅持原則:我愛你,但不接受你的壞行為,它產(chǎn)生的后果你要自己學著承擔。
3.好的家庭教育,是有時間陪孩子
養(yǎng)孩子最大的成本,不僅是金錢,還有時間。如果你想養(yǎng)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那么投入的時間成本絕不能少。
認識一位爸爸,從有了孩子那天起,就堅持花時間陪伴孩子。每天晚上,會陪著孩子閱讀,一開始是抱著孩子讀給他聽,等孩子長大了,就變成他讀他的名著,孩子讀自己的繪本,其樂融融。天氣好的時候,他帶著孩子去爬山、去博物館,今年夏天還給孩子報了游泳課,孩子在變得優(yōu)秀的同時,父子關系也越來越好。
有家長問他教育的秘訣,他總是回答:“多花時間陪他。”幾乎所有優(yōu)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和細心陪伴。
孩子人生的前十年,認真地陪伴無比重要,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好孩子,也是為了增進你和孩子的關系。人總是有一種錯覺,叫時間還很多,等到來不及了,又剩下一種后悔叫如果當初,我本可以。
千萬別給你和孩子,留下這樣的遺憾。
4.好的家庭教育,有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家長抱怨孩子的壞習慣很難管,比如看電視沒節(jié)制、愛玩電子游戲、邋遢不愛干凈等等,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再想管他就很難了。
兒童可塑性比較大,不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形成習慣。因此從小關注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很有必要,比如與人友好交往、學會傾聽、文明用餐、舉止文明等習慣。
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堅持下來并不容易,但如果這些習慣一旦養(yǎng)成,孩子定會受益終身。
5.好的家庭教育,要有好的夫妻關系
夫妻關系永遠是家庭的第一位,夫妻關系處理好了,孩子才會幸福,家庭才會幸福。
之前有個同事,父母70多歲了,老人家從青梅竹馬到現(xiàn)在一直非常恩愛,走到哪里都要手牽手。兒女們經(jīng)常在朋友圈“吐槽”:“今天爸媽秀恩愛了嗎?秀了!”同事說:“爸爸媽媽的相處,就是我心中婚姻該有的樣子。”
恩愛的夫妻,常常會讓孩子充滿愛和安全感,對未來、對親密關系都有著美好的憧憬。相反,如果父母長期在孩子面前爭吵、有肢體沖突、在孩子面前互相貶低對方,孩子就失去了歸屬感和安全感。
所以童年經(jīng)歷過父母爭吵的孩子說:“爸爸媽媽吵架,小時候的體驗是恐懼,大一點了是失望和煩躁。”
畢淑敏寫過這樣一段話:在紛亂和丑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chǎn)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并習慣的待人處世經(jīng)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相比較分開,夫妻之間的戰(zhàn)火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夫妻一場,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