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4No125
0700-0730用時30分鐘字數970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談起的一個概念,而在心理學中,與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關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個體用其擁有的技能能夠做些什么。
班杜拉認為,在某一情境下,決定自我效能感的四個主要因素:
1.行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決于過去發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導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敗導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經驗:觀察他人的成敗,可以對自我效能感產生與自己的成敗相似的影響,但作用小一些。
3.言語勸說:當你尊敬的人強烈認為你有能力成功的應付某一情境時,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喚起:高水平的喚起可導致人們經歷焦慮與緊張,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個人對自己所做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并且在行動中隨著能力的提升,隨著可以處理應對的問題的復雜性的提高也隨之提高,也就是說自信通常伴隨著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如果只是盲目的自信,并沒有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上面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淪落到自負。
一定量的自信也能夠推動行動的大風車轉起來,只不過有種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疑問,到底是先自信起來,因為你的自信,事情朝著不錯的方向發展,有了正反饋,又變得更加的自信起來,還是等事情變好起來,自己對于外界的掌控感在提升,從而變得更加的自信?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的進展是怎么樣的,在進展的過程當中你應該放多少自信合適?
如果每一個人過得一生都像是在調配一杯雞尾酒,在每個當下的階段你的自信只是一味調味劑,它只是用來觸發你有足夠的好心態去面對那些惱人的困惑,你越相信自己你就會給自己越大的容忍度,給自己時間成長進步,堅持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怎么樣把握該加入多少自信呢?
對于自己的準備做一個全面的客觀評估,在這個基礎上,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相信自己,在這片土壤上可以養育出生命,過程當中你一定會遇見很多讓自己感到無力的時刻,嘗試著利用手邊的資源整合運用,提升可以提升的能力,也實時評估事情的進展過程。
只不過,自信也有缺點——過猶不及,檢查是否自負的指標——能力是否跟上了自信的分量?
加入多少的自信就像一個精準的化學實驗,與勤奮、耐心、心態、知識儲備及運用這幾種化學品一起,恰到好處的劑量才能催化反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