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手機閱讀,我已經養成了一種吃“快餐”的習慣。
1
就在剛才,我花了十幾分鐘認真的讀了幾遍張五常在國富論發表240周年活動上的演講稿,并為自己在一念之間,差點錯過這個非常難得的“干貨”而有點懊悔。
因為我已經對手機閱讀養成了一種吃快餐的習慣,這種習慣加上我自認為自己有點想法,再加上很多文章的標題都很腦殘,所以讓我養成了看所謂的干貨的習慣-----一掃而過。
2
仔細想來,人們又何嘗不是沒有我這樣的“吃快餐”習慣?
移動端互聯網越來越發達,人們都通過手機做很多的事。通過閱讀進行學習也是這些事中之一,但是限于手機的一些物理特征以及人們使用手機的場合和習慣,吃快餐習慣也是必然的事。
人們的時間有限,人們拿手機閱讀時可能在上班或者走路途中,或者在廁所。而手機的電量有限且不能隨時充電,人們潛意識只希望盡快搞定一件事包括閱讀,收獲到應該收獲的知識。所以快餐應用而生。
為了迎合人們的需求,提高效率,作者只好把文章內容控制在千字之內,并有以下一些特征:每一段不超過四行,最好是兩三句話為一段;以問句結束更能吸引讀者讀下一段;每隔幾段用小標題隔開;標題起得最好能夠吸引人(最好是跟錢的金額,房子的平米等扯上關系,再加上一些”你所不知道的”、”震驚”、“原來這就是”這些引起人們內心好奇的標題)等等。這樣人們往往會閱讀的很快,在最短時間內,收獲到他們想要收獲的”干貨”。
3
但是移動互聯網熱了,很多作者也想要搭這一順風車。然后人們所看到的那些干貨文章,也不在是干貨了,只是空留一個吸引人的標題罷了,內容空洞乏味且缺乏邏輯。
但是也有很多比干貨更是干貨的文章,通過移動端發表了出來,這些文章很有針對性側重知識階層,并不是適合廣大的讀者都去閱讀。但為了更多的訪問量,向更多的人宣傳,所以也把標題起的很“吸引人”。與此,那些真正喜歡這篇文章內容的讀者,可能已經厭倦了這種”吸引人”的標題,從而錯過了這篇好文章。
亦或者,這類的專業性的文章很長,且很有邏輯性表述,也不是專門為移動端宣傳去編寫的,所以無法控制在那些移動端閱讀人的喜好之內。即便人們點擊進去閱讀了,但為了像其他千字干貨文章一樣盡快收獲想要的“干貨”,所以囫圇吞棗。
4
因為“吃快餐”出現在移動端而非電腦端,所以有必要去思考移動端和電腦端的區別。
相比于手機閱讀的使用,人們使用電腦閱讀時往往是在家。而在家通常有充足的時間去把一篇文章進行消化。當然也脫離不了電腦的物理特征和通過電源線供電不用擔心電量的考慮。
起碼對于我個人來說是這樣,如果是用電腦端來閱讀這篇文章我可能會花更上的時間在上面,通過鼠標滾動來把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安排以及作者的想法都細細的研究一遍,但移動端的話我卻懶得去這么做。
5
再細想之,移動端閱讀和電腦端閱讀的區別會不會跟使用這兩者的方便程度有關。當你使用移動端是很方便,只是隨手從口袋里拿出來就可以,而你打開電腦卻需要費時等待一分鐘,基于“容易得到的往往不會珍惜”的心理,使用電腦閱讀時是不是意味著你有一種“好不容易打開了那就多投入一些時間來學習”的心理。
6
我發覺,對于發說說和看公開課也可以來理解。
人們使用手機去發微博發說說字數都相對比較少,但是使用電腦發說說時卻會不自覺的去寫的多一些。
對我來講,如果使用手機來看網易云公開課,我還是希望視頻的時間最好是在十分鐘之內或者五分鐘之內更好。但如果使用電腦端看的話,我覺得45分鐘也不是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