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拓跋宏,也叫元宏,后面我們統一稱元宏,這位皇帝在軍事上面沒有太武帝那么厲害,但是他在位期間,不顧鮮卑貴族阻擋,全面實行漢化,重用漢人,頒布各項利于民族大融合的政策,這也為后面鮮卑貴族楊氏奪取江山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一重大貢獻在歷史上稱為“孝文帝改革”?。?!
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一個很厲害的女人—北魏馮太后,出身北燕王室長樂馮氏。 北燕滅亡后,沒入太武帝拓跋燾掖庭,充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選為文成帝的貴人;太安二年(456年),冊封皇后;獻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尊為皇太后。面對政局動蕩,臨朝聽政,定策誅殺權臣乙渾,依據祖制歸政于獻文帝;獻文帝去世后,擁立孫子拓跋宏即位,成為太皇太后,二度臨朝稱制。執掌天下十五年,成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實際主持者,并對孝文帝改革產生重要影響。
馮太后能掌權也主要是鮮卑族的一條鐵律造成的,雖然很殘忍,但是也表現出少數民族在權謀方面的心狠手辣,這條制度就是著名的“子貴母死制度”,想必有人有印象,沒錯,就是漢武帝賜死勾弋夫人的原因,也是承襲的漢民族的方式,所以在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拓跋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太后執政,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洛陽聚集著大量的鮮卑貴族,孝文帝為了推廣漢文化,不惜以徹底清除本民族文化為代價,禁止這些鮮卑貴族延續本民族語言、傳統、風俗。但孝文帝推行漢化之后不久,在洛陽發現仍有婦女穿民族服裝,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洛陽集中了全國的文化精英。這也是令南朝人感慨“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緣故!
元宏,為推行漢文化賜死太子,讓不服訓教的鮮卑貴族和漢民族大融合而手段強硬,眼光著實長遠,但也因為只享年33歲,后代君主沒有他的手段和魄力,導致去世以后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歷史抹殺不了元宏的貢獻,在那樣一個紛亂的局面,他做了一件有利于民族的貢獻!
PS: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后代,分為拓、元、袁三支。拓氏一脈多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北一帶;元氏一脈人數較少,湖南臨湘及江西撫州一帶均有后人存在;袁氏一脈在湖北、四川有分布(字派有"德、光、基、庭、邦"者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