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懂的心理學》之《教師應知的智力理論及智力觀》
收獲: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它足以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識活動,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多個基本因素。
在心理學中,智力是“能力”的一種表現形式。
廣義的智力由液體智力、晶體智力,以及智力的其他領域構成。液體智力是指個體在問題解決與信息加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力。晶體智力是指個體獲得語言、數學等知識的智力。
從學術角度分析,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注意力等多個基本因素,一個人的智力水平高低,反映了他/她的一般能力水平的高低。
以前,我一直都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父母的遺傳基因有很大關系。現在讀完這部分內容才對智力的高低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原來孩子的智商水平可以從父母那里部分遺傳,但并不一定是高度遺傳。一個人的智商水平,可以部分地從父母那里遺傳,同時受到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并且家庭的和睦也能夠促進孩子智商水平的提高。另外,父母受教育的水平的不同,其子女的智商測驗分數也存在明顯差異的。
后天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合作,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智力水平的發展。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于孩子的智力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說明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