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巴黎和會,今天的我們想起來的最多的就是關于它的產物,也就是1919年6月在凡爾賽簽署的對德條約,但是它的成果遠不止此。經過4年的戰斗,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于落下帷幕。在1919年的頭六個月里,巴黎成為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頭等大事就是巴黎和會,世界上最具有權勢的人聚集巴黎,他們日復一日的會談、爭吵,最終達成了一系列的協議,創立了新的國家與新的機構;它奠定了當今世界的基本格局以及當今基本的國際新秩序。也就是說現在世界的格局和世界秩序基本都是在巴黎和會的基礎上建立的。
??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看法,大家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張。不過,不管怎么樣,我們都有必要對巴黎和會做一個認真的分析。
巴黎和會承擔了人們的夢想和希望,人們希望通過一個徹底的多邊會談來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戰后的問題,尤其希望今后世界和平,畢竟飛機、大炮、機槍、毒氣第一次登上戰爭舞臺,這帶給人們的記憶太殘酷了。
我們首先來看巴黎和會的幾個主要參與方。
從美國方面看:
第一:美國第一次登上世界大舞臺的中心,但是當時的美國人并不想介入全球事務,無論是以前自己的實力不允許或者是對舊歐洲的厭惡,美國人都不愿意介入全球事務,尤其是歐洲的事務。因為在美國人的眼中,歐洲是一個充滿了黑暗政治的地方,秘密協議、秘密外交、勢均力敵等等,這些在美國人看來是骯臟和不體面的,另外美國人又想推行美式民主和美式憲政。這就會導致美國政策的兩面性
第二:美國總統威爾遜是一個孤僻的理想主義者,他幼稚并且死板,既有高尚的品格又有矛盾的心理。他提出來的“十四點計劃”,振奮人心,點燃了全世界的希望之光,尤其是“自決”這個概念。但是“自決”這個概念充滿爭議而且概念不明確,就是這個含糊不清并且目標遠大的概念給威爾遜本人、美國以及世界許多地方帶來很多的麻煩。就連當時美國國務卿藍辛就曾經問過:“總統在說“自決”的時候,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單位“ ,是人種、地區、團體還是宗教?這種說法只會帶來永遠無法實現的希望,我擔心千萬條生命會因此而葬送。” 確實,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上最為棘手的問題都是當時的后遺癥:巴爾干問題,中東問題、日本在中國山東的問題等。
? 從英國方面看:
??? 英國在二戰后得到了德國大量的殖民地以及德國的軍艦。當時的英國雖然經過戰爭,依然具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人的想法依然是:可以打敗德國,但是不能摧毀德國。因為英國的島國地理位置,英國希望歐洲大陸勢均力敵,避免出現能挑戰英國的國家。
?? ? 從德國方面看就比較有意思了。除了德國的最高統帥部,大多數的德國人并不認為自己的國家是被打敗的。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德國本土并沒有發生戰爭,德國的工業保存的很完好;并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方式是“停戰協定“,由此而產生后來的凡爾賽和約,而不是我們經常聽說的條約,德國人認為自己是被同盟國給耍了。
?????? 最后我們從法國方面看一下。
?????? 首先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的矛盾就很深,在普法戰爭中被迫割讓了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其次,在一戰中法國的傷亡最為慘重。在所有的參戰國中,法國的死亡人口比例是最高的,另外法國受傷士兵人數是其它國家的兩倍。在戰爭中工業受到的傷害也是最深的,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的彈坑多如繁星,戰爭最為激烈的凡爾登要塞,那寸草不生、一片死寂。更重要的是法國經濟所依賴的煤礦在戰爭中被水淹了,工業區也被夷為平地,機器也被德國人拉回德國。
????? 本來在一戰前法國的工業就落后于德國,經過戰爭后,法國的工業實力進一步落后。面對如此強大的德國,法國想要和美國結盟避免德國之后侵略法國,而美國不想介入全球事務而拒絕。這個時候法國就想要盡可能限制德國的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就在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提出一些非常不公平的條款。這就導致了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非常不滿,這些不公平的條款后來還導致了后來德國經濟的崩潰。希特勒就是借助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以及德國經濟的崩潰而上臺的。希特勒上臺后,首先違反了凡爾賽合約中對德國經濟的限制,這樣讓德國的經濟迅速復蘇,德國的民眾感受到這個變化,在民族主義的裹脅下,希特勒被賦予了更大的權力,成為國家的元首,這就進一步的促使希特勒更大膽的違反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軍事的限制,德國也就這樣一步步的走向了瘋狂。另外一方面,最初希特勒對凡爾賽合約的挑釁或者說不遵守,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等也覺得理虧而沒有做出應有的反應,這進一步導致希特勒的野心膨脹,最后導致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 這就是我對巴黎和會的看法,如果有說錯或者是有不同之處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