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還珠格格》到最近大熱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乾隆皇帝一直是人人熟知的歷史傳奇人物,而今天上午,一件屬于乾隆皇帝的龍袍在倫敦拍賣,引發熱議。
從拍賣行Bonhams官網可得知,在倫敦拍賣的這件為“御制藍綢捻金銀繡金龍十二章吉服袍”,預估價為90萬-130萬元人民幣。
龍袍細節
這件藍金色的龍袍由絲綢制造長約1.4米,上面繡著象征著皇家身份的九龍戲珠和金絲繡出來的金色菊花,也代表著中國當時最頂尖的繡工技術。
龍袍細節
龍袍細節
這件絲綢長袍是在18世紀晚期特意為乾隆皇帝制作的,他在每年祈雨求福的儀式上都會穿。乾隆去世以后,這件衣服就被保存起來,供之后其他幾位皇帝使用。至于如何流失海外,可能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據悉,收藏者曾在1913年穿過這件衣服參加化裝舞會,之后長年被掛在收藏者家中的墻上,可能考慮到絲綢不易保存而打算賣出。
其實,龍袍被拍賣已不是第一次。
2004年,清乾隆刺繡十二章紋龍袍成交價為163.18萬人民幣↓
2006年,清乾隆御制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曾拍出1468萬人民幣↓
2014年,清乾隆藍色綢平金銀繡云龍紋龍袍以184萬人民幣成交↓
龍袍,中國最高權力的象征
龍袍,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帝王的禮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從隋文帝開始,全手工制作,使用中國最好的蠶絲,以黃色系為主的龍袍一直延續到清朝覆滅。
作為中國人的“終極服飾”,歷朝歷代對于龍袍的制作都非常用心,由于龍袍屬于織繡品,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所見的龍袍以清代居多。
一提到清代龍袍,大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清宮戲”中皇上的穿著:一襲明黃的長袍,上面有龍盤繞。殊不知,龍袍從顏色、款式、紋樣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制度,許多人都因為服飾上的小錯誤被殺頭。
清代龍袍的多樣化
清代皇帝的服飾分為三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常服、行服)。
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次一等就是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是在吉慶的日子穿的;便服也叫常服,是平時穿的服飾。
| 禮服 |
禮服是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服裝。在清代宮廷所有的服裝種類中,禮服的等級規格最高。皇帝禮服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端罩
清 內明黃色貂皮端罩
端罩為清代皇室冬季的皮制禮服,是皇帝、諸王、高級官員等人在冬天穿在袍服外的翻毛外褂。
●?袞(gǔn)服
清晚期 青色團龍紋暗花綢繡彩云金龍紋二章袞服
袞服是穿于朝袍之外的褂式服裝,為朝、祭等莊重的禮儀場合穿用的章服,只有皇帝才可穿用。古代袞,卷同音,袞服以卷龍,十二章紋為飾,寓意“王披袞以象天”。
●?朝 袍
清康熙 藍絹繡「彩云金龍」朝袍
在清代,朝袍通常指皇帝用于在登基、大婚、萬壽圣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幾大類禮儀服飾。
| 吉服 |
吉服包括袞服和吉服袍。
這里不禁有人要問,袞服不是在禮服之中嗎?其實朝袍和吉服袍之外都可以穿袞服,袞服也就被算在了吉服之中。如果袞服里穿的是朝袍,就需要帶上披肩領,如果是吉服,則不必帶上披肩領。
● 吉服袍(龍袍)
清乾隆 御制明黃色緞繡輯米珠云龍十二章紋夾龍袍
吉服袍是我們常說的“龍袍”,主要用于重大吉慶節日以及先農壇皇帝親耕等場合。
|?常服 |
清 駝黃色團云龍暗花緞常服袍
常服為清代帝后穿用較多的一類服飾,既含禮服之性質,又具有吉服之作用,且多用于嚴肅、莊重的場合。
| 行服 |
清乾隆 藍色云龍紋暗花綢鑲羊皮里行服袍
行服為中國古代皇帝出巡或圍獵時所穿之衣服。
清代皇帝行服,有行褂及行袍兩種。行袍右衣裾下短一尺,綴扣袢,出行騎馬時可將衣襟扣在腰處,不騎馬時,又能把缺襟與掩襟相扣,如常服袍形制。
龍袍上九條龍的寓意
龍袍花紋也有講究。
上面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但龍數一般為9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繡“水腳”(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乾隆龍袍
龍袍上的正龍有四條,分別繡在前胸、后背和兩肩上。正龍的形象威嚴崢嶸。還有四條行龍分別繡在前后衣襟的位置。總共八條,第九條龍在哪里?
龍袍上的正龍
這第九條龍原來繡在了龍袍里面的衣襟上!所以表面上看,我們只能看到龍袍上有八條龍了。
為什么要把第九條龍繡到衣襟里面呢?據說是因為九是奇數,如果九條龍都繡在正面的話,難免就失去了對稱的平衡美了。
龍袍上的行龍
龍袍制作需要多少錢?
那一件龍袍的價格是多少呢?
據清宮資料,制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后連同批準件送發江寧、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
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繡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制作過程相當復雜,一件就需耗時兩年。
根據清宮檔案的記載,以緙絲工藝或是刺繡工藝制作龍袍需要用去白銀1000多兩,相當于今天的14.2萬元人民幣。
龍袍,凝聚的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后代子孫應當好好珍惜。
圖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