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早知如此,何必開始。
如果我們那時能不那么倔強,也許今天就不那么遺憾。
如果當初勇敢的在一起,會不會不同結局。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時候,回望過去,不停地在心里問自己,如果當初怎么樣怎么樣,現在也許就怎么怎么了。就是因為當時沒有怎樣,所以現在才變成這樣。于是,慢慢地,你便常常沉溺在過去,如果當時再怎么一點現在就不會是這樣。陷入泥濘里面,很難再走出來。
這種思維就是反芻思維。是在反復不停地想令自己困擾的事。它是被動的思維,反芻者只是不停地想,但并無實際行動來解決困擾。是一種適應不良的應對模式,也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它會引發和加重抑郁情緒。
反芻思維會帶來哪些不良后果呢?
第一,損害解決問題能力。試想一下,想要把問題解決,最重要的途徑是行動。而反芻者只會在自己的思想里思考,只會越想越悲觀,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這樣的情況下,怎么會有實際行動產生來真正解決問題。研究表明,經常反芻的人患上抑郁癥的比例是不反芻的4倍之多。由此可見,反芻帶來的后果不可忽略。
第二,危急身心健康。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于悲觀,消極的狀態,心理生理同樣會受到影響,當然沒有辦法保證身心健康。也許你是經常失眠,即使睡著了只要輕輕一碰就醒來;也許你會感覺自己吃不下,心率加速;也許你偶爾會有暴飲暴食等極端行為。這些都影響了你正常的生活,造成了身心的傷害。
第三,破壞人際關系。我們都需要可以傾聽我們傾訴的小伙伴。將自己身上的負能量通過向他人傾訴從而減輕痛苦。但是,假若一個人不停地向他人傾訴,抱怨,吐槽,過了一個極限就變成另一種味道了。一開始對反芻者是同情,理解他們的痛苦和難受,甚至會給出建議,讓反芻者盡快地走出困境。但反芻者通過不會聽取意見,不會做出實際行動來改變,而只是一味地抱怨和吐槽,到最后傾聽者只會選擇置之不理,讓反芻者自身自滅。原本的人際關系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響。而最可悲的是,反芻者往往不會體會到這一點,他們甚至到對傾聽者的不理不睬感到生氣和難受。
既然知道了危害性有多大,那么要怎么判斷自己是否在反芻中?從反芻思維的概念里我們便可以提煉出它的三個本質特征:
首先,它是重復性的。它是不斷重復發生的,反芻者會不斷地反問自己:為什么當時不這么做?為什么會這樣子發生?究竟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子對我太不公平了,為什么啊?反芻者會不停地碎碎念,會不斷的自怨自艾,走不出來。
其次,它是被動的。反芻者認為他們在思考的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然后我們都明白,只要思考沒有行動的都是沒用的方法。缺乏動機去執行,只停留在思考層次,同樣都是一張廢紙。比如,你一直抱怨改變不了現狀,卻一直無法付出行動來真正解決問題。明明知道應該去看醫生卻遲遲拖著不去。
最后,反芻是關于過去的。反芻者會把注意力放在過去的時光里,如果能跟那時一樣就好了,如果當時做了那件事就好了。那時候怎么這么蠢?那時候到底腦子里出了什么問題。相反,擔憂是指向未來的,在擔心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害怕未來會不會發生不可預見的事情而擾亂自己的計劃。
那么可以如何阻止反芻思維繼續影響正常的生活。
第一,要停止后悔。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有后悔的時刻,后悔自己說錯話,后悔自己沒有及時采取行動把握機會,后悔自己錯過的遺憾。后悔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讓后悔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腦海里,要學會暗示自己,既然過去了,既然后悔了,那就這樣了,不要再想這件事了。與其這樣想,不如好好關注未來,看看還能有什么改變。
第二,分散注意力。把停留在過去的思考時間轉移出來,去做其他的事情,尤其是女性。男性習慣于解決問題,而女性則更可能陷在負面情緒里面難以走出來,因此女性更要注意分散注意力。比如讓自己放空,想象一下美好的事情,看一部讓自己歡樂的電影,練字讓自己平靜下來。
第三,壓縮思考時間。從轉移注意力到再向前一步,讓自己忙碌那些有價值的工作,讓自己填滿自己的生活。給錦鯉多大空間就能長多大,那么反芻思維也是一樣。一旦壓縮,甚至減少到沒有,到最后可能就是消除了這種思維。
第四,學會挑戰自己。精進是指完成某件對你有挑戰而實際是在你能力范圍內的事情。精進是反芻者的障礙,如果可以通過這樣的挑戰不斷戰勝自我,無形之中也讓自己有了信心,從被動地思考中到有信心地行動,不斷地讓自己更傾向于行動之中。
反芻思維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會對生理心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特別是加重或延長負面的情緒,容易將情緒放在消極悲觀上,從而陷入泥濘難以走出來。因此,假若已經覺察到自己有這種傾向,不妨讓自己找點快樂的事情動起來,不妨讓自己學會盡快釋放內心的負能量,給自己信心讓自己精進,從而真正盡快跟反芻思維說拜拜。
生命是美好的,過去是不可改變的,勇敢地朝前看,努力地向未來精進,給自己信心和勇氣去挑戰自己,去面對現狀,感受紅花綠葉,感受庭前花開花落。舒適坦然地走在明天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