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王總很后悔當初沖動之下,做出的那些錯誤決定,一失足成千古恨。當時他可是一心為公司著想,剛上任沒有多久,找機會干出點成績是心中的執念。所以,就沒有過多考慮后續的不良反應,匆匆決定削減公司成本,可是他所能想到的辦法卻引起了喧然大波,減工資和降低采購成本無一不觸痛到別人的神經。
成本削減的目標下達后,受到牽連的員工半年內走掉了四分之一,這對一個正常運轉的企業來說,就如同桌子突然被鋸短了一條腿一樣,日常經營受到震動。剛開始他認為一切還能接受,人員減少了可是成本降低了,正好滿足了他的愿望。所以他一直認為人可以走掉,當然也可以收羅,少掉的崗位,如果需要的話,繼續招聘就可以了啊。可是沒想到公司氣氛不知怎么開始變得不好,到處充滿怨氣,新人板凳都沒坐熱就走掉的情況很多。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讓王總想不到的還有,當初為了減少費用,想盡辦法把他不喜歡的管理部部長開掉了,為此他花費了太多精力,明里暗里盯著那個部長,找到失誤就批頭蓋臉地批評,完全不顧部長的顏面,怎么狠怎么說。實際上就是為了故意在大家面前羞辱他。這樣的處境,換成誰都忍受不了,管理部長終于忍受了半年之后,主動辭職不干了。
可是事情卻遠遠沒有結束,他的離職帶走了幾個他一手提拔的得力干將,使得部門的工作一下子陷入癱瘓甚至影響到了整個公司。而且,要命的是,其中一個還給總公司領導層發了一封長長的舉報信,大致的內容是揭發總經理利用職權,做了一些令人不恥的事,甚至還有居心叵測地闖入女廁所之類的事。不管舉報的內容是真是假,這幾天王總正在為這些事情焦頭爛額。
因為舉報信的事鬧得沸沸揚揚。昨天,總公司派駐了調查小分隊到公司,對舉報的事情逐一進行排查。好幾個關鍵職位的領導被叫到調查室密談。一連三天,公司上上下下籠罩著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王總在位置上更是坐立不安,看起來疲憊不堪。當然現在他不再擔心成本是否削減,而是自己明天還在這里嗎?
他現在急需冷靜的反省,事情為什么會到現在這種地步?如果當初換一下思考方式,是否一切就截然不同?他似乎看到有雙無形的手推動著事情向不好的方向滾動,可是觸發點在哪里?
萬事總是過猶不及,我們不得不認為他開始的藥方劑量過大,藥力過猛,不但沒治好病,反而傷著了自己。現在看來,雖然時間不能倒流,但是縱觀整個事態發展,卻發現事情的因果變得清晰起來。
歸根結底,當初他沒有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為什么呢?假使我們站在他的立場,可以想象的原因只有這么幾種:
首先,思維狹隘。他犯了短視的毛病,為了眼前利益,生搬硬套,企圖讓利潤看起來令人滿意,卻沒有采用相對緩慢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而是只求快速,釜底抽薪,本末倒置。
其次,一意孤行。當初他作出這些決定的時候,他的智囊團提過很多中墾的意見,希望他能慢一點,穩一點,可是在急功近利的他看來,那些都是廢話。
還有,他太容易沖動。為了讓管理部長離職,他完全不掩飾自己的厭惡,鄙視,任由自己的負面情緒泛濫,最終目的是達成了,可是卻意外地傷到了自己。
最致命的是,他的過度自信。對自己判斷力的盲目自信,容易讓一個聰明人變傻,他在做決策的時候,只關注前方,完全不在意腳下,一心以為走在正確的路上,實際上卻此路不通。沒有考慮變革可能出現的各種必然反應,只是天真地以為有改革,就必然有傷痛。因為有意無意地把不良反應合理化,最終才使事態發展到自己無法掌控的地步。
世上沒有買后悔藥的地方,現在說什么都已經來不及了,不管王總是否還能留下來,這個教訓足夠深刻,也讓旁觀者的我們,體會到做一個明智的決策,必須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