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開會是家常便飯。對職場人來說,摸清開會的門道很重要。可很多剛入職不久的職場新人,開會時喜歡坐在角落一言不發,也有新人喜歡在會上搶風頭讓其他同事感到不滿,影響了自己的職場關系。
我們應該如何規避開會的不正確姿勢?今天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沉默寡言型』
對一些內向的新職員來說,他們很多時候特別低調,即便能力不錯,腦袋里也裝著不少驚艷的想法,但就是沒有勇氣表達出來。
我的大學同學劉靖就是這樣的人,他剛入職時,開會喜歡坐后排,有想法也憋著不說。有一次他喜歡的部門有了崗位空缺,那個部門的經理特別組織了一個會議商討這個事情,劉靖也去了。
會議很簡單,經理介紹了空缺崗位的工作內容和基本要求,然后詢問在場的人誰有意向轉過去。
劉靖覺得經理平時還挺認可自己的能力,應該有很大概率順利轉崗。他在內心小小地掙扎了一下,決定還是保持沉默,和平日里一樣等待經理主動發話指派他過去。
沒想到,另一個同事自告奮勇,主動提出希望能轉崗。這同事剛來不久,能力并沒有比劉靖強到哪去。經理現場就同意了,轉崗名額就這樣現場落在了他的頭上。
劉靖當時就郁悶了,自己勤勤懇懇做事,還不如別人在會上一個大膽的發言。
作為新人,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固然沒錯,但在開會的時候也別太過沉默,必要的時候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機會來臨時,你才有更大可能把握住。
『口無遮攔型』
我是一個性格很“直”的人,說話風格向來是有事說事,直來直去。這不,剛工作的時候,就因為說話不過腦子,栽了跟頭。
當時我在一家食品公司的市場部做專員沒多久,有一次和部門的人一起開會,討論如何把產品打入二線城市。
我自己就來自二線城市,就覺得這次策劃的推廣活動,對當地人來說并不感冒。當主管在會議上問我的想法時,我直言不諱地說這個計劃做不成。
當時主管的臉色立馬就沉下來了。后來我了解到,其實這個項目開展伊始就困難重重,正是主管頂住壓力,才把它做了下來,現在卻被我這么一個初出茅廬的小朋友當眾否定,他必然不舒服。
不過,主管沒因為這件事給我穿小鞋,這讓我也好好反省了自己——會議上勇敢發表意見挺好,但當你剛入職對什么都不了解,就貿然說出一些負面的意見,著實是不妥的。
『高深莫測型』
開會往往是大家集思廣益、進行思維碰撞的場合,但很多人即便腦中有不錯的想法,因為礙于同事們咄咄逼人的架勢,常常憋著不說,事后給同事留下不坦誠的印象。
我的學妹有次跟我聊她在雜志社的工作,她是編輯,有次和小組一起討論下期雜志的選題,最后還剩兩頁的空缺。其他編輯再也想不出其他構思了,于是主編說先暫時擱置,明天再討論。
但實際上,學妹對那兩頁空缺其實已經有了想法,但是聽主編都說散會了,就沒開口。等會議結束,她主動找到主編,告訴他這兩頁可以怎么策劃,還指出會上某位編輯的想法有誤。
主編覺得她的提議很好,當場就采納了。可沒過多久,就有編輯對我學妹有意見了,說她總喜歡私下跟主編打小報告,不磊落。主編可能是聽到風聲,也漸漸疏遠了學妹。
會議上,當領導詢問你專業上的想法時,這是向同事展示你能力的機會,有啥說啥就好,沒必要挨到私下才敢跟領導說。
開會時,除了避免讓自己成為這三種類型之外,還需要注意幾點細節——
?無論你是什么身份,進會議室就要有腹稿,有準備度和參與度,重要會議要事先有彩排;
?如果你是會議的召集人,你就需要對所有硬件設施負責,一旦會議開始了,就絕不再為設備和場地問題浪費時間;
?自己絕不遲到;
?會議過程中不擺弄手機,也不使用電腦,除非你負責陳述或者記錄,眼睛看著人,讓別人覺察到你的專注力;
?發言要能貢獻信息增量,沒有信息增量的發言都是廢話;
?用建設性的態度提出不同意見,無論如何不做意氣之爭;
?學會熟練自然地使用一些表達方式,比如“這個想法有意思”、“你剛才那個建議能不能再詳細展開一下”,以及“這件事我們能不能具體討論一下做法”等有助于把議題推向執行的表達方式。
開會是門技術活,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既然免不了要開會,不如學會做一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