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誤入投行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
因為隔行如隔山,我們的父輩,一份工作就是一輩子。那個時候叫工人,吃公家飯,那個時候還流行說,有個工人爸爸,長大了可以接班。可是,等我們長大了,在大城市里上完大學,見識了外面的世界,已經不愿意再回小縣城接班。
我們已經擺脫這個觀念的禁錮了嗎?大學畢業后大城市找一份白領工作,幾年之后通常會遭遇天花板,或瓶頸,然后陷入迷茫,又不敢輕易嘗試新的工作和行業,甚至不敢去了解新的行業,因為擔心適應不了新的公司和行業,因為害怕失業。
2015年夏天,我離開了工作8年的外企,(直達《我離開了工作8年的外企》),選擇了一個小小投資公司,雖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雖然知道知道這條路不好走,依然沒有猶豫。我做好了各種落差的心理準備,最壞不過失業,大不了從頭開始。也許回不到原來外企那么穩定舒服的工作,但偌大的京城,總能找到一份維持生計的工作。
很多時候,機會是需要勇氣的。機會不會等你做好百分之百的準備,因為等你自認為已經準備好了,機會也已經離你遠去。
機會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雖然外語出身,可是畢業后,即進入世界最大金融信息提供商,做財務數據相關的工作。雖然當時完全不了解金融,不懂財務,可我堅持做一行,愛一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樣的工作,那就試著去喜歡目前的工作,也許恨著恨著就愛上了。經過公司的基礎會計培訓,我開始自學財務知識,同時,開始關注電視財經節目,財經新聞,并利用公司的資源優勢,看很多財經評論分析或者研究報告,從一無所知,慢慢了解了金融,知道了市場。
自己很清楚,外語出身,能進投行,還是投資業務部門,即使是小公司,轉行成功概率也是極小的。而自己除了基本的知識儲備和工作經驗之外,外企的光環起了很大作用,所以雖然離開了,還是會懷念、會感激那段經歷。
可是,轉行并沒有那么容易,特別是投資行業,很可能一個小小的數據不準確,就導致巨大的損失。而且自己這么多年工作經驗都是后臺工作,不僅沒有投資經驗,更沒有項目經驗,對于自己能否勝任新的工作,從提交辭職報告那天開始就開始擔心自己是否會失業。
害怕回不到過去,又找不到未來。
雖然做好了充分的預期和心理準備,可自從來了新公司,每天都擔心過不了試用期,或者無法完成工作職責而失業。投行和小公司的工作和環境氛圍,用兩個世界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原來天真地以為金融等于投資,結果后來才發意識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所以自己是誤入投行。
任何選擇都有利弊,如何衡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就像如何看待只有半杯水的杯子。
入職第一天,就趕上公司月會,就受到了重大打擊。金融牌照、優先劣后資金、交易結構設計、房地產企業的開發資質、土地性質等等,那些不熟悉的專業術語,只能偷偷的記下來,會后百度,而這只是來自專業方面的挑戰。
公司發展方面,小公司無論是發展階段,還是治理和管理結構都沒法跟大公司比。穩定性更是讓我吃驚,進公司半年時間,部門領導已經換了三個,直到年底,才算穩定下來,年后,才慢慢找到業務的方向。
決定了,就全力以赴。
專業的匱乏,加上公司發展的困境,害怕失業的心理一直困擾著自己,其背后的壓力和落差,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了,就要想辦法堅持下去。
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幸運的是,現在的小伙伴接受了我,且愿意幫助我。至于自己如何取得公司和同事認可,又可以寫一篇文章了。于是,就像剛畢業的實習生,我從開始的復印掃描打印,到后來慢慢接觸項目,同時,開始備考注會考試,并開始學著記錄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人,那些公司和項目,開始有了自己對項目的思考和想法。
隨著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增加,我的自信也開始逐漸建立,而對失業的害怕也慢慢地消失,雖然現在仍有擔心,可是我相信,隨著自己不斷地讀書學習,持續地積累經驗,增長見識,這種擔心終會消失。
今年夏天,公司業務調整,很多部門和同事離開了公司,而我們部門成了唯一沒受影響的部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先升級自己的認知,才能洞悉事物本質,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個人品牌,才不需要再害怕失業,才能一步一步實現財富積累,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繼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我們這一代人迎來了知識爆炸的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失業的概念會越來越淡化,工作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依附于各種平臺,比如簡書,每個人都將有自己的個人品牌。如果有穩賺不賠的投資,唯有投資自己,而讀書和持續學習是投資自己的最好方式。
李笑來老師曾談過安全感的問題,不敢跳槽是因為害怕失業,而害怕失業,是因為你不愿意放棄那一小部分安全感,用一小部分的安全感來換一個更好的職業發展。
這是每個人追求個性,實現夢想的時代,祝愿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