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他人和環境,面對我們無法控制的結局,人人都會有無力感。但是每個人面對無力感的方式不同,于是造就了不同的選擇,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如果無力感沒有打敗你,沒有把你變成一個滿嘴宿命,無所事事,再也不想為了任何事情去爭取奮斗,只會為自己找理由,把所有的責任推給別人和社會的人,那么無力感會成就你。
死亡焦慮是我們人類心理的終極焦慮,對每一個人都是如此。 面對死亡這樣一個結局,我們所有人的潛意識都充滿了無力感。
實際上,我們在現實中遭受的很多挫折、得不到我們想要的那種絕望,有時讓我們痛苦到無法承受和面對,是因為這種挫折絕望勾起了我們內心深處身為人類無法改變生命終將走向死亡的那種無力。
這種感受,的確是很難面對的。所以可以理解,因此沉淪的人很多。
“我什么也不想做,反正做了改變不了什么。”
在你心里,有沒有過浮現出這句話的時候?
面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失敗、喪失、拒絕、得不到的絕望,有的人選擇放棄或者一直“喪”下去,告訴自己:“我很在乎結局,可是我無能為力。”
但是,什么才是你心中的好結局?
即使再喜歡的人,得到了也可能會不再喜歡;
當初再相愛的人,在一起了也可能不再相愛;
那么想擁有的職位或者頭銜,可能過個五年十年對你就失去了意義;
說得遠一點,即便你得到了你全部想要的,也無法改變自己會走向死亡的命運這一大結局。所以我把“我什么也不想做,反正也改變不了什么”這句話修改了一下。
——既然沒有所謂“好結局”,哪來什么無能為力?
孫悟空面對著可能無法戰勝的天庭的眾仙,遍體鱗傷還要揮舞著金箍去戰斗的時候,他心里想的不是結局。而是當下。
02 精打細算,步步為營的人生就好嗎?
如果精于計算,你可能永遠不會“白費力氣”,可能會活得很聰明,可能會擁有一些外人看來讓人羨慕的東西,因為你總是從結局的各種概率來評估自己的付出,應該付出多少,這種付出有沒有意義。
還有一類人,比較傻。明知道會受傷還是要撲上去,明知道會失敗,還是要投入,明知道堅守只會浪費時間,還是要堅守,從現實的“結局”看,他們似乎是挺失敗的。
但是,前者因為總是計算,總是小心翼翼,從來不能很好地投入自我,沒有沉浸其中不顧一切的那種體驗;而后者無論最后得到了什么,他人生的過程中常常會有“在做我特別想做的”那種巔峰體驗。
這是根本無法做比較的事情,是兩個維度的人生。
03 不要被結局鎖死在命運里
人的需求被滿足了,馬上就會有下一個需求,目標達成了,很快會有下一個目標,得到了想要的,你的幸福感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所以讓我們快樂,覺得有意義的人生的答案,不可能在結局中去找尋,我們必須跳出結局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人生。
這個角度,就是過程
“人生就像西游,越想做的事情,越做不到”,這句話有的人看到,會產生一種無力感,同時也為自己的無所事事,找到理由,“反正我做了也不能改變什么”。
但有想做的事情,不就是一種幸福嗎?不就是一種意義嗎?
在我看來,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中年、老年,你早上起床,還有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這就是一種很大的意義。
為什么一定要要求“做到”那個結局?
或者說為什么一定要有一個可以預見的“好結局”才允許自己去投入去做?
對于很多人來說,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生命不能拿來浪費”;“浪費生命是可恥的”,我們早上六點半起床念書,到晚上十一點水機,寒暑假都在學習,玩耍還要帶著一種罪惡感,因為衡量我們的好壞,我們的意義的唯一標準就是“成績”!
就業了,衡量標準就是單位;賺錢了,衡量標準就是收入;成家了,衡量標準就是不吵架不離婚;有孩子了,衡量標準又開始和你小時候一樣循環:啥時候走路、啥時候說話、啥時候認字數數,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我們就是這樣被結局鎖死在命運里。
如果這樣活著,人和螻蟻沒有分別。
即便是法力高強的孫悟空,在天庭眾仙和強大的法器面前,也是可以被隨時捏死的“螻蟻”,但是他選擇戰斗,拋開結局論,只是要拼勁全力,這一刻,他就不是“螻蟻”
眾仙、權威要用結局來衡量他判定他的全部意義,而他能夠跳出這個結局,即便看到失敗仍然要去努力,他就掙脫了“決定他人命運”的眾仙和權威的控制。
這是我喜歡的人生哲學。
《悟空傳》里,孫悟空、天蓬元帥、阿紫、卷簾的犧牲都沒有能改變花果山那些村民被殘忍屠殺的命運,“你以為你能改變命運嗎?”這句話很多次出現在電影之中,
坐在電影院里的我內心的獨白是:
戰斗不是改變命運的方法,而是面對命運的態度。
明知無能為力,還要去做,還要向著“不可能”的目標努力,那就是一種活著的態度,和命運無關,它或許無法改變命運——但是這種活著的態度可以改變你,讓你成長,讓你變得更有力量,讓你可以活在不一樣的世界里。
如果你只會衡量結局,在乎有沒有得到,你的付出有沒有回報,那么你可能會總是感到無力和絕望,因為你無法控制他人,但如果你停止對結局評估和打分,不要按照這個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好與壞,有用和無用,那么你就能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漸漸找到你想要去做的事情,無論最終你能不能做到。
“我很在乎結局,我也許無能為力,但是我還是會去努力。”
如果真的這樣去想,那么你就活在了當下。
04不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你是誰?
我們怎么可能沒有無力感呢?
除了嬰兒時期的那種全能自戀感,當我們漸漸成長,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確不是宇宙的中心。我們不能用意念控制結果,不能呼風喚雨,不能改變那些讓我心碎的事情,這就是人活著的真相。
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至今都還在努力接納這個真相的過程之中。
我們有時對事情結局的執著,就是我們不接納真相,我們還以為我們是無所不能的宇宙的中心的潛意識的體現。
所謂的成長,就是漸漸能夠接受,我們會無法改變結局。
我所謂的“找到自己”,其實是找到意義。
面對無法改寫的現實,找到我活著的意義,就是找到自己。
如果活在結局的衡量里,活在現實的標準下,當然就無法找到自己,你會迷失在這個龐大的充斥各種定義和評估方式的世界里。
那個“自己”,其實存在于你賦予自己的意義之中。
沒有全能自戀感了,不再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可以大鬧天宮,還要肩負沉重的現實責任,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有人說,活到一定的年紀,我發現“完全的自由”不存在,我也不可能只為自己而活,我結婚了生小孩了,我現在必須履行我的責任,放下我曾經的理想。
但是,你還是可以給這樣的自己賦予意義——你承擔了你選擇的一切后果,你努力肩負責任,想要給家人創造幸福而艱難前行,這個你,此時此刻的,還是充滿了意義。
我們面對現實的無力感相對應的是,我們永遠都有賦予自己意義的資格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