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
我是由外婆帶大的。每年春夏的時候,外婆總是會從野地里采回來許多草藥,曬干后泡來當(dāng)涼茶喝。年幼的我,最喜歡跟在外婆后面,問她各種花草的名字,外婆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我——這個是車前子,那種開紫色花的叫夏枯草,金銀花泡茶又香又清火……從外婆那里我知道了許多花草的名字和作用,可惜的是,最后能記住的并不多。
小學(xué)三四年級時,看完《十萬個為什么》的宇宙篇后,我對星空發(fā)生了興趣,經(jīng)常會跑到小學(xué)地理老師家里,問他各種星座的具體位置。繁星點點,銀河無邊,最后能記住的也就是北斗七星。
上初中后,我又對中國古典詩詞發(fā)生了深厚興趣。第一次讀到《春江花月夜》的“滟滟隨波千萬里”時,為了知道“滟滟”這個從未見過的詞語的讀音、含義,以及還有哪些詞句里用到過這個詞語,將語文老師追問到不耐煩——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讀詩不能像你這么摳字眼的!語文老師說道。
但我就是改不了喜歡刨根問底的毛病。每次遇到較為生僻的字,除了會翻字典查讀音、含義之外,還會去到底查找它是否有其他引申義、哪些人的哪篇文章或者詩詞里曾經(jīng)用到過這個字……往往到最后,我只記住了某個字、某句話,卻忘記了讀過的那些文章與詩詞到底寫了些什么。
這種情況,一直到我讀到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時才有所改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至今,我都記得讀到這句話時心里那種震撼、有如醍醐灌頂?shù)母杏X。
原來讀書并不需要死摳字眼;原來過于執(zhí)著于弄清每個字、每句話的含義,并不能真正領(lǐng)會整篇文章的美;原來讀書無須死記硬背,不求甚解更能領(lǐng)略字里行間的含義……
原來,過去那種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fèi)在某個字、某句話上面的讀書方法,不僅會導(dǎo)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也會讓自己錯過更多的好書——生命有限,精力有限,而想要讀的書卻有那么多。
但不求甚解也并非對所有的書都不進(jìn)行深入研究,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書,以及相關(guān)聯(lián)的知識,還是要進(jìn)行深入的研究,以求甚解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從那之后,我開始嘗試不過分糾纏于某個字到底有幾種講法和幾種用法、某句話到底是什么意義的讀書方法,也漸漸地從中得到了更多的讀書的樂趣——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讀更多的書,有了更多的精力去研究那些感興趣的知識。
明朝讀書人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人生有書可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yǎng)之如不識字人,是謂善讀書者。享世間清福,未有過于此也。”而讀書的樂趣,就在于解與不甚解之間。
好比春天的百花、夏夜的繁星,并不需要是否知道每一朵花的名字、每一個星座的位置并不重要(植物學(xué)家、天文學(xué)家除外),重要的是它們能讓我們感覺到春天的美好、宇宙的深邃神秘。
當(dāng)我們所讀過的書,所掌握到的知識,都融入了我們的思想之中,化成了我們的言行舉止的一部分,這個字有幾種寫法、那句話到底如何解釋,也就已經(jīng)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