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閱讀第二章的內容啦!!!
第二章,基本的沖突
本章節主要講解了關于基本沖突的方面。首先由沖突存在引出了基本沖突,并且講述了兩位哲學家與著者對于基本沖突的不同理解,最后,著者由對他人的三種態度引出了基本沖突的概念。
基本沖突的存在
我們從上一章節可以知道,沖突存在的標志,一個是每一癥狀都是沖突的直接或者間接的產物,另一個是自相矛盾。其中,自相矛盾沖突存在的確切標志。同時,自相矛盾常常有助于我們對沖突的性質做出試探性分析。
我們有時候,可以體會到沖突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意識到沖突。這看似與上一章內容中提到的無意識性相互矛盾,其實不會,出現于表面的沖突,是真實沖突的扭曲與變形。當我們發現自己與周圍環境的矛盾,或者,發現似乎是毫無根據的恐懼和抑制妨礙著我們的意愿時,我們才可能意識到內心的沖突有著很深的根源。即基本沖突。
弗洛伊德與榮格
弗洛伊德認為,沖突的根源在于神經癥患者還保持了對于某一目的而全心全意奮斗的能力,只是恐懼所引起的阻礙作用挫敗了他的努力。他還堅信,基本矛盾是普遍的,在原則上無法解決。同時,他還致力于將道德觀念從心理學中剔除,這也導致了他在心理學上的局限性。
著者認為,沖突的根源在于神經癥患者喪失了為某物而努力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彼此相互抵觸的。而且,基本沖突并不是無法解決,只要患者付出足夠多的努力。而且,著者對沖突研究時,引進了道德觀念。這與弗洛伊德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要知道,兩者之間,是由不同的出發點導致的不同結果。
榮格認為,任何一種因素的存在,都必然存在其對立面,這些對立面并不相互沖突,而是相互補充。其目的是兩者兼收,向理想的完美靠近。
著者認為,這些因素已經是神經癥沖突的產物,是患者為了解決沖突而做出的努力。
對他人的態度
這個時候,我們有必要加入一個新的概念:基本焦慮。用來指患病兒童的一種感覺,是說孩子感到在一個潛在的充滿敵意的世界里,他是孤立無助的,外界環境的各種不利因素,均可使小孩產生這種不安全感。
著者唯一強調的是,小孩感到周圍潛伏著虛偽。誠然,一部分確實是虛偽的,其余的,可能是他在父母的行為中感到矛盾而產生的反應。小孩一邊收到這些不安狀況的困擾,一邊尋找應付的方法,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應付外界作用的策略,同時,也發展了持久的性格傾向。這些傾向變成他人格的一部分,即“神經癥傾向”。
如果要研究沖突是如何發展的,就不能只局限于個體的趨勢上,而是要考慮小孩有可能以及實際發展的可能做統觀全局的觀察,通過觀察發現,最后有三個主要的方向:親近人,對抗人,回避人。
什么是親近人呢?他是說小孩親近人時,愿正視自己無助的狀況,從而努力爭取別人的溫情,或者依附別人,這樣他才能感受到安全感。通常來說都是依附強者或者站在強者一邊。
對抗人,意思是他正視的是周圍的敵意,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進行反抗。
回避人時,不歸屬,不反抗,與他人保持距離,通常都是認為別人不理解自己。
基本沖突的概念
在成人的觀察中,上面敘述的三種態度都會出現,只是統觀得到的是占優勢的那種傾向。成人突出表現的那種態度占主導地位,是平常生活用來解決問題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兩種并沒有停止作用,并且有時候,必要傾向可能具有巨大的力量。
那么,成人的態度會不會發生改變呢?答案是有可能。首先有沖突存在,內部的和外部的壓力結合起來,迫使他放棄先前的占主導地位的態度,而走另一個極端。從而造成人格的改變。
既然三種態度可以同時在一個人身上體現,也可以相互轉換(當然,沒有那么容易),我們就可以說,這三種態度是可以相互補充,和諧統一的。但是,神經癥患者卻不能協調這三種態度,不能靈活應對外界。當這三種態度同時在患者身上強烈表現時,患者便陷入厲害的沖突。
還有一種可能,會嚴重擴大沖突范圍,那就是,這三種態度已經不局限于支配患者與他人的關系,而是逐漸蔓延到他與自己,他與生活本身的關系。
我們可以知道,人際關系決定著我們的品質,目標以及價值,同時這些又反過來作用于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我們可以說,“神經癥是人際關系紊亂的表現”。
著者又對這一觀點進行補充:產生于相互矛盾的態度的沖突,構成了神經癥的核心。這也被稱為基本的沖突。
明天繼續啦!
#日更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