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最好從結尾開始講起。
在西方社會,傳統的貴族子弟在成年時要寫下自己的墓志銘,即如果在你離開人世后,在自己的墓碑上希望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對于十七八歲的年紀,剛成年就要寫上自己的墓志銘可能有點過早。但是,這是一種以終為始的目標管理,對于一個人今后的人生走向可謂具有風向標的意義。但是,這是在西方,況且也不是人人能有這個志向。其實問題的本質也不在于是不是真的要有一個墓志銘,重要的是,在內心深處是不是有著一顆種子,是否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每日所從事的工作以及所過往的生活,最終要去往哪里。在那個地方有著怎樣的風景,終將會和誰在一起,內心的喜悅與滿足感是否得到了慰藉。
在上一篇文章中拋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提高心智模式?在此之前,我想先把結果說出來,即我們提高心智模式后最終會成為什么樣子?當然,一個答案是,解決問題。但我想說的是,除此以外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答案,這便是 “良質”。
良質一詞是來自《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書。這不是一本講如何修摩托車的書,它實際上是一本哲學書。作者以騎摩托在旅行中的體悟而產生的想法,延伸至討論禪宗、藝術、以及教育等方面。而良質一詞是全書的核心。那什么是良質?按照作者的說法,良質是無法被準確定義的,但又確確實實地存在。這句話有點等同于沒說。
我們舉個例子可能就知道了,蘋果手機。在 iPhone 出現之前,這個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各式各樣的手機了,但在喬布斯心里這些手機都不是他想要的。等他和他的團隊動手開始做的時候,其實心里也還不知道 iPhone 到底應該長什么樣。他唯一能肯定的是,哪些是他不想要的,直到 iPhone 一步步趨于完成時,變成了一件 “藝術品”,這個時候喬幫主才認可了。這種把產品做成藝術品的行為,按照作者的意思就是 “良質”。因為,藝術是一種高級良質的努力。
從做手機這件事來看,解決問題的方式多得難以估計,但只要其中有 “良質”,你真正用什么方法解決已經不重要了。有時候我們的心智模式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么做這件事,相反是我們太清楚了,反倒是阻礙了我們成為最好的那一個。
理性告訴我們,先要知道什么是問題、什么是概念。而良質正是彌補二元對立思維的缺陷,它無法告訴你去往何處。因此,直覺、判斷、想象、創意都作為良質存在,以另外一種方式去解決問題。
不僅在生產制造方面,即便在技術或是藝術領域的著作中,有著諸多的作者期望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有 “良質” 有關(或者稱之為 “禪” 亦或是 “道”)。
(著名計算機程序員 Eric S. Raymand 的 《The Art of UNIX Programming》)
(新世紀音樂作曲家 Karunesh 的《Zen Breakfast》)
如果對《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感興趣的童鞋,又想節約點時間,可以參考這篇筆記:關于良質的一切
這本書的英文版對應良質的單詞是:quality。字面意思即:質量、品質、才能。對于教育而言,你也可以理解為是“素質”,所謂的素質教育翻譯過來就是:Quality Education。好了,現在我的初衷已表。沒錯,我的所想就是達成素質教育。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要說我是神棍了,盡會吹牛扯些虛無的東西。不要急,后面我會奉上具體的方法論,暫且先把形而上的東西交代出來。最后,感謝你耐心的閱讀。
搜索公眾號:正心元智 或 smmw00,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