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書進書柜,才發現灰塵沉淀。很久,很久,沒有打理了。琴譜被壓在了底端,多已泛黃。
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為了買一本練習琴譜,都需要托人從上海輾轉。
掀起封塵已久的琴蓋,彌陳的木質香氣二十年猶在。
回想起年少時習琴的情景,一種難以言語的滋味籠在心頭。每個放學的傍晚,每個周末的午后,多年來不間斷過,一日都不曾斷過。
如今掐指算來,真是恍如隔世。
學琴的日子,是我人生磨礪的開始。有苦有甜,每一個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為了保持手指的靈活度和手腕的柔韌度,習琴是不能間斷的,一日都不行。所以那時的我,既埋怨又滿足,純純的苦,絲絲的甜。
我的老師很美,那個年代無需妝容的典雅。她有著溫婉柔和的聲音,溫文爾雅中帶著嚴厲。
90年代學琴在不少人眼里,是昂貴而奢侈的。在家中變故的那一年,我含著淚在電話中對她說,家中交不起學費,不會再去老師那了。那時,年輕的她果斷的讓我把電話聽筒轉給母親,大意是不希望我荒廢這么多年的苦練,我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功底已經能夠駕馭起高難度的技巧了。而那之后的整整一年,她不收取我一分的學費,仍舊是毫不懈怠的傾囊相授。
后來我逐漸發覺,原來我居然是她最得意的門生。當我的課時結束,她會讓我彈奏給下一課時的同門看,用現代的話來說,我成了Demo。我人生懵懵懂懂的自信,現在想來似乎正是在那時候無意中形成的。
長大了才領悟到:習琴之路,練的是手,磨的是心。
考級完成的那天,她對我說,如果你想繼續,我會為你介紹另一位有名的老師。我要離開了,這一走,就是去遙遠的加拿大。
90年代,出國,是遙不可及的。從此,咫尺天涯。
從那個時候起,我的字典里,有了感恩這個詞。
很多人都以為,我會在大學時報考藝術專業。
而最終我放棄了習琴,不再繼續,在母親眼里,學琴是為了讓我陶冶情操。那個年代,唯讀書考試才是正經事兒。也由于各種綜合原因,當然其中,包括大學去了其他城市,沒有條件再繼續保證每天的練習。
在學校的那幾年,我人生的傍晚時間,從漫長的學琴生涯轉為漫無目的的消磨時光。我被動的性格讓自己沒有勇氣去結識藝術系的學生,求得碰琴的機會。
久而久之,我從愛琴到了怯琴。
小的時候總大言不慚的以為 ,我會一輩子彈到天荒地老。兒時的我們,總是單純的自以為是。
美好的回憶,永遠是彌足珍貴的,尤其在老去的路上。有多少時候,我們是能被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 ? ? ? ? ? ?
我們總是有太多的“我以為”,坐在演奏會聽眾席上的自己,曾多少次“我以為”我終會是舞臺上古典音符的主角。而如今每一場演出的鼓掌中,都融有一絲讓人不易察覺的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