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好優秀。”
“好萊塢的電影要比國產的好看。”
“別人創業就賺錢,我也可以。”
“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
……
生活中,經常能夠聽到這樣的話語,是不是真實的情況就是如此吶?
其實。能進入你“法眼”的都是比你孩子學習好的,大概率你不會關注那些比你孩子學習差的“別人家的孩子”。
好萊塢拍了很多電影,有很多爛片你根本沒機會看到。
人們會更自然地去關注那些賺錢的人,因為大家都在關注。而那些虧了錢的,還在悄無聲息地掙扎、退出。
不會游泳的基本不會下水,不下水就不會出事。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
因為人們并沒有看到全部的樣本,而只是在那些被特意篩選出的樣本中去推導、去求證,最終得到一個有偏差的結果。便就是人們常說的“幸存者偏差”。
01
何為“幸存者偏差”
二戰的時候,英美軍方為了提高戰機的生存率,特地分析了安全飛回的戰機身上的彈孔分布,決定最后給彈孔最多的部位加固裝甲。
聽上去好像沒有什么毛病。
然而,一位統計學家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給彈孔最多的部位加固裝甲是不合理的,更應該關注那些彈孔少的部位。
因為統計的樣本沒有包含未能飛回來的戰機,僅僅統計了安全幸存的對象;而且那些彈孔少的部位之所以彈孔少,很有可能是因為中彈后就墜毀了。
所以,忽略了那些“開不了口的非幸存者”,把全部的目光聚焦在“幸存者”,統計對象的不全面,很容易造成統計結果的偏差,有時甚至還會出現相反的結果。
02
不妨在工作生活中多反思“幸存者偏差”
當聽到個性案例時,請不要當成共性規律
比如,聽到幾個學歷不高的朋友現在當老板,手底下有很多高材生,便認為“讀書無用”。殊不知有更多人因為學歷認知還在掙扎。
再比如,身體不舒服或者生病了,忽然有個親人給你說誰誰誰也是一樣的情況,在醫院沒看好,吃了某某保健產品,馬上就好了。殊不知有很多人因為聽信,再也沒有了說話的機會。
還比如,看到某飛機失事,就覺得還是汽車要安全一些。殊不知每天有多少起車輛事故發生,因為事件過于頻繁,不如飛機失事那么轟動,而沒有被報道。
適當擴大視野,多去觀察、發現那些開不了口的“非幸存者”
有時候,我們也會責備他人沒有讓我們看見全部的事物發展過程、全部的事物涉及人員、全部的事物大小事件。
仿佛很大程度上判斷失誤都和自己無關。
《可怕的錯覺》一書中指出: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就像很多人看冰山只能看見水面上的部分。
之所以只看見水面的部分,是因為在水面去看,更有安全感和支配感。
而看水下的部分,就必須潛入水中,會讓人產生不適。另外,水下還有鯊魚等未知的威脅,也是人不愿意潛入水中看冰山的因素之一。
03
做事情還是要實事求是
實事在前,求是在后。
做事情就要把所涉及的實情全部摸清楚、摸透徹。
有時候,少一點、差一分,都會影響最基本的判斷,“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如果脫離實情,去搞一些人為的篩選、挑選,在所有的實情中專門挑出“幸存者”去證明想要的答案,向上級或下級展示好的那一面。
雖然暫時可能會贏得掌聲,但是,要記住。
給沒必要加裝護甲的地方加裝護甲,是減少不了被擊落的概率,反而,可能會因重量增加而飛得更慢,加大被擊中的風險。
如果您喜歡此文。
請關注公眾號:為與學讀書寫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