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金句
1.專制制度,一言以蔽之,就是剝削天下的權利,其自私性,決定了他終日處于覬覦和窺視之中。
2.青少年時代的乾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格與父親的共同點,他只意識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深刻反感。
3.要有效應的人心最直接的手段無疑是讓他們馬上得到眼前的利益。
4.熟讀歷史的乾隆知道,饑餓的農民是國家最危險的敵人,而溫飽的農民則是皇權最堅定的支持者。
5.人生的機會,往往稍縱即逝,國家和名族的機會更是如此。
6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政治疾病是“腸梗阻”,也就是最高決策無法有效通過官員階層貫徹到社會底層。
7.專制權力的獨占性本質驅使它永遠努力沖破一切限制,掙脫所有束縛,深入社會每一個角落,毒化每一個細胞,直至最后整個社會在它的緊緊擁抱中窒息而死。
8.乾隆認為應該皇帝壟斷所有的偉大、光榮、正確,不給其他人留一點榮譽空間。乾隆皇帝所需要的,不是站立著的大寫的人,而僅僅是工具和奴才。
9.人到晚年,優點往往前進一步,突破分寸,轉化成缺點,而缺點則往往變本加厲,從抑止收斂狀態變成肆無忌憚。
10.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與昏聵集于一身,理智與膨脹合為一體。他們既是輝煌成績的創造著,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禍首。
《饑餓的盛世》為我們大家生動激昂地描述了大清乾隆時期由盛世走向興衰的歷史發展歷程,乾隆早期施仁政到中期嚴肅執政,重百姓疾苦,大力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發展水利,使得這一時期的糧食產量達到頂峰,對外抵御外敵,收復新疆,統一中國,一度使大清達到國泰民安的空前盛世,但到乾隆后十年,隨著人口的突增,造成糧食不足,百姓饑荒嚴重,文人士才紛紛上諫乾隆,但乾隆以惡懲刁民為由,施行文字獄使得大批文人士才大大受到迫害和壓制,民不撩生,這時的乾隆盛世開始逐漸走向衰敗,老年的乾隆私欲膨脹,“議罪銀”制度使大量官員貪污,最終使得大清盛世走向衰敗,其遺害更使中國錯失趕超世界潮流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