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渴望生活——梵高傳》
? ? ? ? 讀至最后幾篇文字,眼淚直往下淌。一行行方塊字似在紙頁上漂浮跳動起來,撲撲朔朔地,我也便只得模糊著讀完了最后一頁。有一層水膜在眼眶里充當濾鏡,過濾后的光與影似乎也更清澈純凈了些,尤其是文字,變得更為柔和而動人,也被賦予了更高的能量,像是被加入了好幾個線粒體,讓它們能游到人們心里更深處的地方。
? ? ? ? 這是一部拖拖延延了兩三年,直到現在才翻開的書。作者以地點為主線串起梵高跌宕流離的一生,代替了一般傳記中年份與時間的枯燥羅列,小說似的筆法更是不同于資料的堆砌,一行行對話宣泄出的激烈或纏綿的情意、對景物及色彩的描摹,在帶給讀者視覺沖擊的同時,也觸摸到了梵高靈魂的深處。
? ? ? ? 梵高的一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雖然這本書如同我們在遇見梵高靈魂的路上的介質,能讓我們以一個遠觀者的身份隨著他一生的行跡而心潮波瀾,可以加速我們對他的認識,但卻無法深化。我以為,只有親自去看去讀去領悟他的畫作,尋找那些直接由顏料管擠在畫布上而得到的線條與色彩的沖突,才能真正且直接地走進他每個階段的生活,進而觸摸到那顆美麗且純凈的心,那片對世界如火的熱情。
? ? ? ? ?所幸,我曾在大英博物館里久久駐足,得以尋見那幅最著名的向日葵的真跡。向日葵是梵高人生后期的作品了。這幅向日葵的誕生,也就幾乎代表著他精神世界的枯竭與死亡,因為這幅畫是為迎接保爾·高更的到來同住而作的。畫家多是潦倒的,尤其是當時的印象派畫家,其作品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接受,因此畫家們大多過著窮困的生活。彼時的文森特在多年的顛沛后終于在阿爾租到了一棟得以使他定居的黃色小房子,那份欣喜我們可想而知,擁有了一塊定居之處便如同擁有了一個家,文森特不用每天看旅館老板的臉色了。高更比文森特年長,文森特欣賞他的畫作,視他為老師。因此,剛剛搬進新家,文森特就被自己邀請高更來同住的想法所點燃而一發不可收拾,他為高更的房間添置了最可愛的家具,向日葵是他為他創作的墻板。可是高更到來后的生活卻遠不如文森特所期待的樣子,甚至可以說,他的到來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噩夢。他看不懂梵高的畫,更不理解那沖突的色彩里迸發出的情感。他抨擊文森特的一切,貶低他的偶像,卻推崇梵高所看不上的華而不實的畫家。高更認為畫的重點在于線條而非情感,這與梵高的觀念大相徑庭。梵高正是把他的每一絲情感甚至每一寸生命都揉進了畫作里的啊。因為觀念的不合,他們日日吵架,高更甚至一度以文森特的憤怒為樂。梵高的精神開始因這接連不斷的打擊而錯亂,在阿爾這個陽光浸透的小城,他患了精神病。他在對與高更的友誼徹骨的絕望中割掉了右耳。向日葵所燃燒的激情與熱血,也同他的右耳一道,再回不來了。
? ? ? ? 他的一生畫下了太多的畫作, 而每一幅畫作都是他一部分的生命。最初神學家們的排擠令文森特痛苦,在博里納日布道的日子,滿臉煤灰的他產生了對藝術最原始的熱情,那是對世界深處最深刻的記錄。饑寒能摧殘人的肉體,可世界的不理解卻死死地封住了一顆熾熱的心靈,讓它孤單地默默冷卻。可一個堅強的人又怎甘磨平棱角而隨波逐流?于是他掙扎、他嘶吼,他執著地握著畫筆,在裹挾著尖叫與嘲弄的臟兮兮的世界里,捂住雙耳,在畫布上抹下最純粹又濃烈的色彩。
? ? ?“如果德拉克羅瓦能夠在他頭已童,齒已豁,氣息奄奄的時候學會作畫,我也就能在我頭童齒豁、神志不清的時候學會作畫。”他甚至在精神病院里仍這樣安慰自己。
? ? ? ? 最終,這位藝術大師終竭盡了自己對這世界的一切希望與信心。麥田里的槍聲驚起了群鴉,梵高就這樣永遠永遠地倒下了。作為一生只賣出了一幅畫的潦倒畫家,曾經有人說,他是梵高家族的恥辱,是一個瘋子,一個粗野狂暴的人……然而,斗轉星移,人們終于發現,那株永遠盛放的向日葵背后,是一顆藝術上永不會隕落的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