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回家,一向只會拿手機看新聞的老爸竟然問我怎么把微信零錢提現。我無不諷刺的說,就你搶紅包的那幾塊,還不夠交手續費的呢。結果接過手機一看,竟然還不少。老爸解釋說是來店里買貨的年輕人轉的。還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不用現金也罷了,連卡都不用,用個老頭子弄不了的微信。聯想起家周邊的各種小賣店都貼上了微信支付的商標,我突然理解了支付寶做社交的壓力從何而來。
其實相比于微信,支付寶在錢方面的邏輯,我覺得做的真是甩微信好幾條街。但是對于稍微上年紀,甚至還沒上年紀的人來說,支付寶存在著一個天然的溝壑--注冊。雖然就是手機接收個驗證碼的事情,但是既然微信有了這個功能,我何苦再開一個帳號,再記一堆密碼呢?更何況,微信紅包已經潛意識里讓人們把錢和微信關聯了起來。而想當初微信之所以能干掉米聊以及開山鼻祖TalkBox,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支持QQ號的無縫銜接。倘若再往前追溯,QQ干掉ICQ和MSN也和方便的注冊機制不無關系。填個昵稱填個生日等個幾秒就能拿到QQ號,還有什么能比注冊QQ簡單。
但我覺得,支付寶不應該因為有著注冊上先天的劣勢,就去追隨微信去做社交。這種做法其實是以己之短博人之長。其實支付寶完全可以開辟另一條思路,連文案我都給它想好了:錢的事情很重要,小錢用紅包,大錢支付寶。微信的確是注冊方便,用戶量大,但是中老年人普遍會比較擔心安全性。支付寶沒有社交屬性,專注錢的事情的特性,本可以為安全性做加持。做了社交才是徹底的舍本逐末。能想象一個人逛街把銀行卡貼腦門上嗎?微信做支付的短板就在這里,老年人會天然的想,我微信里好多陌生人,綁了銀行卡會不會不安全。
在提現都需要手續費的情境下,支付寶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于應用范圍廣,何況還有淘寶的加持。但是有淘寶的年輕人為什么還偏向于使用微信轉賬。很大的原因在于,用微信不用確認身份以及賬號的對應性。支付寶轉賬還得提前問問,帳號還在用嗎?還是不是這個賬號?或許阿里的焦慮就在這里。而支付寶沒能籠絡住老用戶的一個缺點,我想也在這里。再看看微信,轉了帳不也得發個信息確認下嗎?一前一后兩個邏輯的優化,對支付寶來說就有那么難嗎?支付寶在賬號設定的時候,就不應該學人家微信以手機號為基準。完全可以搞個3721當年搞過的“名字@企業”類似的模式。只要你的身份證號不變,我支付寶賬號就是這個,下面關聯銀行卡和手機號就行了。
從校園日記,到敬業福。阿里的焦慮躍然紙上。在我看來,焦慮的背后是阿里對于自身做支付的信心不足。有了花唄,有了淘寶,有了芝麻信用分。支付寶在支付領域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閉環。再加上免密支付這些做的很貼心的小功能,阿里本不應該對社交焦慮。做社交,人人也做過,新浪也做過,小米也做過。到最后誰能做的過騰訊?快手如果最初非強調要從社交切入,怕是不會這么快占據城鄉結合部?;氐阶畛?,微信之所以能擁有這么大的用戶基礎,不是因為它做了社交,而是因為它做好了社交。同樣的道理,阿里也應該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