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假期的第二天,網上接連爆出了兩起校園暴力事件,引起了網友們的高度關注。校園暴力問題,又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4月1日,四川瀘州太扶中學。一名初二男生墜樓身亡。在家長檢查尸體后,發現死者的手腳全部骨折,后背有用鋼管遭毆打的痕跡。視頻發布到網上,大批網友都懷疑,死者在墜樓之前就已經被打死亡。這不是一起單純的意外事件,而是一起校園暴力事件。目前瀘州警方還未給出最終的尸檢報告,只是初步斷定死者是墜樓身亡。事件的真實情況還未調查清楚,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秉公執法,還原事件真相。給死者以及死者家屬一個交代。
同樣在四川,彭州隆豐中學一個黑衣女生,在35秒內連續扇一個穿綠衣服的女孩14個耳光,并且腳踹身旁另一個女生。這段視頻迅速在微博流傳起來。不久,在某官微平臺上公布了事件初步調查結果,系在校生在校園內引發糾紛,在校外打架。雙方女生均為未成年人。
近些年,校園暴力事件頻繁上演,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曾經,學校是人們認為學習知識的地方,是最安全,最純潔的地方。可現在,學校竟然成了罪惡的溫床。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我們教育中的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讓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可以肯定的是,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不是簡單的雙方當事學生的責任。而是家長,學校,甚至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孩子接觸到的方方面面,都會引導其成長的方向。孩子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希望,各方面應該通力配合,讓罪惡的苗頭不在孩子身上蔓延開來。
校園暴力絕不會銷聲匿跡,只要當事人都還在學校,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這是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也揭示了校園暴力頻發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對于校園暴力的重視程度不夠。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中的掌上明珠,即便在學校里發生了什么暴力事件,也會覺得是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不必認真對待。而學校遇到這種事,多數情況下也會抱有同樣的態度,學生嘛,能壞到哪里去,只是年紀小不懂事罷了。所以很多學校處理起這種事情來,就是簡單的口頭教育,之后便不了了之。這就讓那些施暴者覺得施暴成本很低,當他們再次揮動起手中的棍棒毆打同學時,也會更加有恃無恐。
近幾年,隨著網上曝光的校園暴力案件越來越多,案情也越來越嚴重。人們也越來越多的重視起校園安全的問題。讓邪惡遠離校園,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下面我就淺談幾點如何讓孩子盡可能的遠離校園暴力。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在孩子的監管問題上起到最關鍵的作用。現在寄宿制學校越來越多,很多家長為了圖省心,讓孩子從小就住校。試圖把監管孩子的責任一股腦推給學校。對孩子的成長不管不問。這就給校園暴力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作為家長,一定要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行為舉止。發現有不尋常的地方一定要及時和老師,學校溝通。而作為孩子本身,遇到一些被欺凌,勒索的行為,一定要告訴自己家長,不要刻意隱瞞。
學校,對于孩子的健康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學校是孩子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雖然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但是學校一定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對于學生要嚴加管理。重視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一旦發現有校園欺凌的現象,一定要從嚴治理。及時和家長溝通。絕對不能姑息養奸。
法律,絕對是抑制罪惡最好的武器。但在懲治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我們國家的立法力度,還遠遠不能起到打擊作用。一部<<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未成年人的權益。同時也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護身符。不管犯了什么罪,只要能證明自己是未成年人,就能逃脫法律的制裁。這也就讓那些校園暴力的施暴者更加有恃無恐。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的立法者,從受害者的角度考慮,加大懲治校園暴力的力度。適當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入刑的標準。讓施暴者承擔應有的罪責。
人之初,性本善。人們都愿意相信,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可“孩子”并不應該成為罪惡的法外之地。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流傳了幾千年之久。小惡不治就會釀成大惡。而每當大惡開始,想挽回都來不及。孩子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我們當然要保護。但是,孩子犯了錯,就一定要有人指正。要讓每個孩子都知道,施暴是要付出代價的。愛孩子絕不是縱容孩子,而一味的縱容,最終只會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