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我畢業了,那個夏天我會是怎樣,我不確定。但是那個時候我確定不會再有林李大戰了,泳池里沒有菲魚翔底,百米直道也不會再有閃電劃過。 魯迪沙還會來嗎,雖然他已不再巔峰;法拉赫已轉戰路跑馬拉松,就像鄒市明迎戰職業拳壇,萬米歐米伽賽道終于給了埃塞俄比亞喘息的余地。中國女排只要有朱婷在、郎平在,那股勁就一定還在,冠軍無所謂的,三大球唯一拿過奧運冠軍的,我們還能要求什么。
但還好,孫楊說過要堅持到那時,范尼·凱克會在,輝煌或難復,傳奇依然舊。
? 十年前的那天,鳥巢煙火的二十九個大腳印走過去了,踩在我們到如今的腦海里。我是個偽球迷,偽體育迷,因為我只喜歡金牌,看什么都是過去的成績,最近的狀態,到頭來只是想確定我所奉若神明的英雄奪冠的概率幾何。愛慕虛榮,證據確鑿。
1.0東京之約 國乒確定要拿五金?
? 大項上2020東京奧運會增加了籃球三對三 沖浪、攀巖、滑板,這都是為了吸引年輕人的參與。棒壘球、空手道是日本的強項。這些項目中國并無統治力,群眾基礎也不如歐美雄厚。壘球倒是96年曾奪得奧運亞軍。至于棒球,北京奧運會后曾取消現在又重回奧運大家庭。小時候的我看不懂,為什么一個人費盡心思打出來的球還要著急忙慌去追它呢,現在作為一個棒球運動員回想,真是好笑。可能這就是人生中的一些冥冥注定,機緣巧合。對于里約增設高爾夫橄欖球入奧,個人當時就覺得很雞肋,因為本來這些項目職業化程度就很高,奧運會也不會是最高水準,就算允許職業運動員參賽,也會和拳擊網球足球一樣尷尬,有損奧運競技水平口碑,不如不進。棒球或許也是,MLB大聯盟頂尖球員未必會來,倒是日本一定對這枚金牌勢在必得,畢竟國球。
此外很多項目男女比例更加均衡,還增加了許多男女混合項目。乒乓球男女混雙莫不是要中國拿五金,不過我現在對于國球有著強烈的佛系心態,贏正常,誰贏無所謂;輸了,那更好,促進世界乒乓球發展,哈哈。不知道為什么,看到國乒跳水夢之隊屢屢包攬的消息開心里摻雜著一點憂慮。在我眼里一家獨大的游戲永遠不會太長久。
2.0東京之期 Sun能否拿下800自
四年一度的奧運盛事,把我的學生時代也整齊地切割成四塊,我希望有第五塊,如果能讀到研究生的話。08年之前是懵懂卻又是最熾熱的一大塊。無疑北京奧運會是屬于全中國的記憶。張琳拿到了四百自銀牌,其實我并不是很興奮,因為那時的我只喜歡金牌,希望獎牌榜排高高。很多人知道孫楊,卻不知道張琳。現在200400自的世界紀錄是比德爾曼,1500的世界紀錄是孫楊,而800的正是張琳。北京奧運會張琳在四百自拿到中國男子游泳第一枚獎牌,為日后孫楊開辟自由泳黃金時代奠定了基礎(當然這只是后來之談,當初誰也沒想到中國在這個領域能后繼有人)。孫楊當時只在1500拿到了第八名,但是進入決賽也讓他信心倍增。從11年世錦賽,他便一發不可收拾。到如今,四百八百自世錦賽三連冠,中長自由泳奧運金牌大滿貫,1500米世界紀錄在握。但是倫敦時我還是小,不懂得孫楊當時已然成為了神,兩金一銀一銅,打破世界紀錄,已經幾近完美。后來,我才知道,人們已把他和菲爾普斯相提并論,世錦賽金牌僅次于他。而更重要的是,人們在津津樂道的中國體育巨星:劉翔、姚明、李娜之后,加上了孫楊。
劉翔在08年我可以理解,那天上午預賽,姐姐要去高中報到了仍然在等他比賽開始。他很疼,我能感受得到,不是看出來的,因為后來我也成為了體育生,能切身體會到因為傷病所帶來的無可奈何是怎樣一種滋味。那不是一種我要拼才能贏的挑戰,而是一種我本可以卻無能為力的痛苦。12年不能說是故伎重演,我相信他,但方式我不喜歡,你不應該再出來,吊著大家對你的期望。你心里肯定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我們希望你能戰斗,但你不是非得戰斗,但你再次在起跑線上掙扎讓我已透支對你的好感。或許后面有著總局的壓力,但是現在的我們已不需要一個表演的出場。
? 而姚明和李娜無疑是中國職業體育的標桿,他們的職業思想十分成熟。全票當選籃協主席,大家已然把對于姚明賽場上的那種信任寄托到現實中對于中國籃球的發展與進步。自私一點說,不是為了國家隊,傷病得不到恢復,他不會在29歲的黃金年齡就退役,但這份擔當反而讓他的職業生涯顯得更加濃墨重彩。而李娜,則是對職業精神的另一種極致詮釋,運動員生來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在拼,失之我命,得之我定。其他的包袱不是我的,但我該得到的就是我的。有時候運動員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打自己想打的球,為自己的生存拼搏,與其他無關。
但是孫楊我覺得在走向體壇超巨的道路上還需要像兩位學習,他不應該老是拿心臟感冒說事,不應該再酸鼻子,不應該老說一千五已經很久沒有進行耐力儲備怎么怎么樣,因為你做到的就已足夠輝煌,而借口常談是幼稚的表現。不要成為劉翔那樣,在起跑線上捉弄我們的神經。我不是覺得孫楊也這樣,孫楊不行也會去游,這就是榜樣。但是真不可以,不需要勉強,不需要非得解釋一番,你累了,休息就好,而我們永遠支持。
? 孫楊給游泳這個之前在中國并不是毫無建樹的運動拿到金牌不足夠成為傳奇,傳奇之處在于,突破之余他還有極強的賽場統治力與娛樂影響力。孫楊無疑比幾位前輩更有天賦與優勢,外形上更具有偶像氣質,巔峰期非常長。如今他再次攜手恩師朱志根教練,不失為上策。因為現在他在中距離的重點與東京奧運增設800自背道而馳,但是朱志根教練對于他長距離的訓練再度發力無疑能讓他有機會在東京再次突破,1500肯定很困難了,身體密度與年齡增大,畢竟游泳本來就是“年輕化”的運動,葉詩文16歲破奧運紀錄在其他體能主導類項目上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孫楊四百八百還是可以奪牌的,二百我覺得可以放了,競爭太激烈,偶然性更大,性價比不高。
3.0東京之破 我們要金牌還是要參與
? 并非每一個開拓者都能后繼有人,比如鄒市明,拿到了中國奧運拳擊第一枚獎牌,第一枚金牌,蟬聯奧運金牌。也許有人會說,如果中國女子拳擊早些進入奧運會,也許會更早拿牌;也有人會說,張小平的比賽如果在鄒市明之前,也許第一枚奧運金牌這個響當當的名號就會易主。況且鄒市明也屈于熊朝忠,不是中國第一個男子職業拳擊世界冠軍。如果喜歡摳這些所謂第一,假設第一,那只需前面加上幾個修飾定語,你就可以無限享受“第一”榮耀,也可以輕易推翻他人的成就。但是鄒市明在圈內圈外為中國拳擊所作出的推動與努力大家有目共睹。我是一個圈外人,我知道肯定有很多真正熱愛并為其發展付出的拳擊人。但我終究是一個偽迷,如果不是鄒市明,我對中國拳擊的印象只會是水平很菜,中國人在身體直接接觸、格斗對抗類的項目里總是不堪一擊。
但是鄒市明改變了這一切。即使我們知道中國格斗搏擊仍然不是很強,中國拳擊職業發展還比較落后,中國拳擊在國際擂臺上可能只有小級別才能有所作為。但是,中國拳擊畢竟邁出了第一步。從體制內最高榮耀的奧運金牌,到體制外職業拳王金腰帶,可以拿到如此成績的會有很多人,但能有不斷突破與能帶給大家持久想象力的天才與孺子牛,恐怕只有鄒市明。但我害怕的是,他走后,中國拳擊又難以獲得如此的關注度。鄒的不可或缺性在于舉國體制培養與職業體育發展的交集所在,方向所在。
? 在兩年后的東京,仍然可以有很多突破,比如可以有中國男子摔跤第一枚金牌,中國男子柔道第一枚金牌,中國女子拳擊第一枚金牌……在里約,趙帥突破了跆拳道,程訓釗拿到了男柔首牌。但是,我想說的是,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太在乎金牌多少,突破的意義固然重要,但我們仍要清楚的是,就像姚明開了一個玩笑“如果沒有奧運會,有多少運動還能存活。那么剩下來的肯定就是被群眾所真正喜愛的,被市場所選擇的”。這句話有對有錯,有些小眾運動如果不能進入大家的視線又怎么會有機會被大家所喜愛呢。可話又說回來,如果老百姓參與度不高,拿再多的奧運金牌又有何用?中國舉重跳水拿了那么多金牌,群眾親身參與又有幾何,或者說舉重其實就是健身的基本手段,但為何競技水平如此之高,群眾享受的資源傾斜如此之少。不要用舉國體制一言了之。對奧金大戶說這話,我在情感上也是難以接受的,但事實如此,中國體育的商業化職業化,提高群眾參與度或許才是未來中國體育發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