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說實話,《繡春刀2》是沖著楊冪去看的,一圈圈黑壓壓的飛魚服里,楊冪穿著一襲水藍色仿佛點亮畫面的柔光,柔暖、清亮。張震也是喜歡的,只是看了宣傳,對比繡春刀第一部,感覺劇情應無大突破,他也應該不會有更大的發揮。萬萬沒想到,看完以后,想法會那么多。
圖片發自簡書App
片頭,一場浴血廝殺后,陸文昭對著累累尸骨道:"若想不死在這修羅戰場上,咱得換一種活法"。導演也許是想塑造一個哈姆雷特式的悲劇人物,影片一開頭,便借陸文昭的口,把我們拉到"生存還是毀滅"的哲學問題面前。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他們掃個干凈,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加高尚?死了,睡著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哈姆雷特這段自白與陸文昭的人生軌跡特別契合,在當時"魏閹專權、擾亂朝綱"的高壓環境下,盡忠于信王的陸文昭屬于新興"革命派"力量,他比沈煉激進,甚至主導了許多人的生命軌跡,包括沈煉的前半生。
看他為了討好魏忠賢,甘愿匍伏其腳邊,做魏忠賢腳下一條狗也在所不惜,而一轉身,滿目精光、隱忍;后來又屢次施救沈煉,透過北齋線索隱隱透露出他胸懷天下、掃除亂黨的雄心壯志,城府、手段和心胸在前半段高調吊打沈煉,若不是張震顏值、氣場、身段擺在那里,而且主線都圍繞著沈煉走,幾乎讓人覺得繡春刀2是在走雙男主路線。
然而在影片的后半段,陸文昭的角色塑造并不成功,浪費了前半段的鋪墊和醞釀。編導的劇情設定,信王指使陸文昭、郭真等謀害兄長,謀害未遂后,未免事情敗露,遂將經辦郭真殺人滅口,隨后,為得天下犧牲親信的邏輯貫穿整部電影。為王者覆手風云,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我們懂,可是治國平天下的大政治家做事瞻前不顧后,動不動就要把親信搞死才能保住自己,這樣的邏輯實在站不住腳。生生把陸文昭的格局寫小了,也小看了信王(即日后的崇禎帝朱由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再觀沈煉的活法,他的思路明顯沒有陸文昭那么清晰,他受到陸文昭影響的那七年時間,也僅僅是他的生存本能,沒有高端的理想,也不是我們慣見的臉譜化、高大上的主角形象,是活命為本能,是明哲保身、善惡難辨。所以他也僅僅混到百戶,他和郭真皆與陸文昭是生死之交,郭真真正參與了陸文昭的活法,直到死在這活法上,沈煉卻被瞞得嚴嚴實實。不是陸文昭不會用人,而是沈煉沒這個心,從沈煉看北齋的畫就能看得出來,一幅公雞啄蟋蟀的圖,他更欣賞在公雞嘴下奮力逃生的蟋蟀,他不想做公雞,他只要活著就好,活著就有趣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像陸文昭那樣活法的人很多,不管是追逐名利,還是追求遠大的理想,陸文昭們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個正大光明的理由,仿佛不這樣做,就活得不夠師出有名。
而沈煉的活法卻很難做到,排除掉編劇的邏輯bug,他的行為幾乎都出自本能:
愛北齋的畫,那是他生活的方式和態度,就像他家中養的那條小狗,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心追求和維護,超出范圍的,恕不奉陪。
追堵殷澄導致他自殺,是沈煉的本能反應:以他的力量已經保不住殷澄,放過他等于全軍覆沒,追回來再說。
面對北齋女神似乎"雙重標準"嚴重,深究起來,從踏入北齋私宅到錯手殺死凌云愷,與其說是沈煉英雄氣爆發,不如說是沈煉求生本能和男性正義本能錯綜交集導致的結果。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于是乎,沈煉和陸文昭的兩種活法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對比。陸文昭清醒地尋找理想,過程中忍受著非人的羞辱和棋子的命運,而棋子命運是在死前最后一刻他才幡然醒悟,從這點看他又是非清醒狀態的。沈煉碌碌無為,看似渾渾噩噩,可他深諳莊子"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的道理,聽命于內心是他的生存之道。
又譬如英國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過的一段話:人生就像一個酒醉的農夫駕著馬車回家,表面上是農夫在駕駛,其實是老馬拖著農夫。因為農夫喝醉了,而老馬識途,所以農夫仍能到家。許多人的人生都在迎合世俗的潮流,卻沒有按自己的真實意愿選擇路徑,正像那個酒醉的農夫,雖然終究會有歸宿,但實質是被外界牽著鼻子。
陸文昭就是那酒醉駕車的農夫,一開始的路也許他是清醒的,走到后來,他被灌了名為信王的迷魂湯而不自知。沈煉恰似善駕的老馬,看似受人驅使,實則路自在心中。
沈煉和陸文昭的最后一戰被諸多影評人評價為刻意慘烈,對陸文昭來說,這個死法非常矯情,你自己都對著信王說:為了天下必須狠下心來斬草除根,怎么斬到自己身上卻想不明白呢?如果他真的不明白,那就剛好印證了他的不清醒狀態,他的死是摧毀了理想的最后垂死送命,可憐可笑,活得不清醒,最后清醒了卻也失去了信仰,那是真正的死去,如尼采言:"上帝已死,死后才知道上帝的存在"。
那一戰對沈煉而言,除了斬斷橋繩的情景讓人恍惚有點出戲到泰坦尼克號里以外,對沈煉形象塑造是加分的。沈煉在那一戰獲得新生,贏得信仰。他一開始沒有信仰,他不斷通過反抗表達自己的存在感,北齋是他尋找的信仰之一,他找尋真相的過程,即是他找尋自身存在的過程,最后我們也終于明白了,原來沈煉的信仰是他自己。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