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故鄉在豫南農村。
我的少年時期,正趕上生產隊解散、土地分包到戶轟轟烈烈展開。在我的記憶中,村莊周圍的田野里,鋪天蓋地種的都是紅薯。?
那個時候,紅薯不是雜糧,而是主食,農民用它保命,幾乎一天三頓都離不開它。當地的農村娃,大多都是吃紅薯長大的。紅薯的生命力特別頑強,這一點像極了農村出生的孩子,即便是十分貧瘠的土地,一樣可以郁郁蔥蔥鋪滿地面,根努力向下生長,葉努力向著太陽。
2
陽春三月,農民開始育紅薯苗。家家戶戶都要壘一個方形的紅薯池,通常鄰居各家的池子集中在一起,方便照看。池子是用垡子壘成,一般就地取材,在溝沿地邊長滿野草的土地上用糞耙子刨起一個個大塊的垡子,當作壘池子的材料。垡子里枝枝節節的草根越多,壘出的池子就越結實。
池子壘好,開始育苗。先在池子底部鋪上一層松松軟軟的土壤,接著鋪一層厚厚的牛糞,接著放置選好的紅薯種,再蓋上一層薄薄的土,灑上水,最后覆蓋一層用于保溫保濕的塑料薄膜,育苗池即可大功告成。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高溫高濕的環境,用不了多少天,紅薯就會全身發芽,紅薯芽長到一定高度,塑料薄膜就沒用了,需要拆除。這個時候,每天都要澆水,紅薯苗長的特別快,待長到筷子那么長的時候,育苗工作就完成了。
3
紅薯苗育好,這個時候就需要從池子里一棵棵取出,插種到地里了。從池子里取苗一定要小心,帶點根更容易成活。紅薯地一般打理成壟,一壟可以種兩行紅薯,壟與壟之間以地溝間隔,約一鐵鍬的寬度。土地越肥沃,土質越松軟,結出的紅薯個頭越大。
以二三十公分的間隔刨坑,澆上一缸子水,把紅薯苗的根部埋在泥里,最后再蓋上一層干土,插種工作即可完成。水需要去地頭的溝里拿桶去挑,一缸水一棵苗,沒有水,苗活不成。要是種上二三畝地的紅薯,工作量可想而知。
有的時候,眼看著紅薯苗都已經蔫了,耷拉著腦袋,還以為它已經死了,可只需要一缸水,把它種下去,竟一樣能活,不得不驚嘆于紅薯生命力之頑強。
城市里長大的孩子永遠不會懂得一缸水的意義,它可以讓一棵紅薯苗得以活命,并能最終結出累累碩果。
4
種到田地里的紅薯苗,長的特別快。要是再能遇上一場及時雨,紅薯秧簡直是瘋長。用不了多久,紅薯秧子就能鋪滿地面。
這個時候的紅薯葉,最適合當面條鍋里的下鍋菜,選嫩嫩的葉子口感最佳。在老家,每天都要吃一頓面條,有時候中午,有時候晚上,雷打不動。
那個時候面條鍋里的下鍋菜除了芝麻葉就是紅薯葉,然后再放點油、鹽和蔥花。簡簡單單的面條,沒什么油水,說實話并不好吃。這樣的面條是治療各種“富貴病”的最佳飲食,可惜那個時候都沒有聽說過“富貴病”。
紅薯葉還可以拌面,上鍋蒸蒸菜吃。紅薯葉蒸菜離不開蒜汁。蒜瓣加鹽粒用石臼搗成蒜泥,越碎越好,搗好的蒜泥倒進碗里,再澆上小磨香油攪拌均勻,最后再用涼白開調制成稀稠合適的蒜汁,它和紅薯葉蒸菜是絕配,妙不可言。
蒸熟的紅薯葉蒸菜,澆上特制的蒜汁,是難得的美味佳肴。我曾在北京主營河南菜的飯館里吃過紅薯葉蒸菜,價格高的離譜不說,口感也與想像中相差甚遠。我敢說,如果有原料,我一定能做的比飯館里的好吃一百倍。
5
這個時期,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少年的我干的最多,就是“翻紅薯秧”。紅薯莖和葉都長的很快,長長的莖匍匐在地面上,莖部也會生出根須并向地下扎根。翻紅薯秧就是要扯斷這些莖部的根須,讓營養成分向根部充分集中,最終結出大紅薯。
翻紅薯秧是一項苦差事,需要一直彎著腰,把紅薯秧子從地面上扯起來,甩到相反的方向。既要把莖部的根須扯斷離開地面,又不能用力過猛把整個秧子給扯斷了。常常是無數根紅薯秧子縱橫交錯,纏繞在一起,想把它們一根根地捋順并翻到相反方向并不容易。
紅薯秧需要翻不止一遍,個中滋味只有我知。我常常一整天也走不出紅薯地。父親說,他至今記得有一次看到正在地里翻紅薯秧的我,熱的滿臉通紅,手里正揮舞著一根根長長綠綠的紅薯秧在不停地翻騰。
翻過的紅薯秧都是葉面朝下的,不過一點也不用擔心,萬物生長向太陽,要不了多久,這些葉子都會自動翻轉過來,葉面又會重新朝上生長。想一想,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
紅薯秧長的太密太厚,有時候也專門掐斷一些紅薯秧喂牛喂豬。紅薯秧味道發甜,牲畜們都愛吃,是上等的動物飼料。只是紅薯秧折斷部位滲出的白色汁液,如果粘到衣服上或手上,很快就變成黑色,且非常難以洗掉,所以一定要小心。
6
紅薯分春秋兩茬。
不用說,春季種的紅薯由于生長期長,結出的紅薯自然是個頭大,產量高,品質優,口感佳。農村吃的基本上都是春紅薯。但秋紅薯一樣大有用處,可以做牲畜的口糧,還可以切成紅薯干曬干了賣錢。
秋紅薯是在小麥收割之后的麥茬地里種的。“麥天”是要搶收搶種,秋莊稼晚種上一天時間,后期長勢的差別就會非常明顯。
收麥子的時候,盼的是天天晴天,特別怕熟透的麥子被雨淋了。及至麥子收割完成,顆粒歸倉,又盼著趕快下雨,下個透底墑最好。沒有雨水,秋莊稼根本就種不上,即使種上也不會成活。想一想,老天爺也是難啊,怎么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滿意,人還有脾氣呢。
種秋紅薯不涉及育苗的問題。直接拿個剪刀,去春紅薯的地里剪紅薯秧,剪成一段段一拃那么長,就可以當作紅薯苗了。
記得常常是天上下著雨,一家人披個雨披,在遍地麥茬的地里種紅薯。只要把一節紅薯秧插到地里用泥土埋好,要不了多久,就能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紅薯。紅薯的生命力如此頑強,農村娃的生命力只能更加頑強。為了在雨天里搶種紅薯,有時候連雨披都不用,就這么直著頭淋。
7
農歷八月十五到霜降的這一段時間,是秋莊稼的收獲季節。
紅薯一般排在其它秋莊稼收獲之后,多在地里待幾天沒有關系,只要在霜降之前收回家就可以了。而像芝麻黃豆之類,晚收割幾天,芝麻籽、黃豆粒就會掉落地上,那損失可就大了。
收紅薯其實就是刨紅薯。先用鐮刀把紅薯秧子收割并卷成堆,挪移到地頭,露出一棵棵待刨的紅薯。然后就是掄起糞耙子,高高舉起,狠狠砸下,把紅薯從地里刨出來。
刨紅薯的活需要力氣,都是大人干的,小孩干不了。糞耙子落地的位置要掌握好,不能太正,否則耙子趾直接落在大紅薯上,紅薯就被刨斷了。刨斷的紅薯無法存放,只能切成片曬干,或者趕快吃掉了。
刨出來的紅薯不能把皮傷著了,越完整越有利于存放。有時候一棵紅薯只結一個,有時候一棵能結四五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刨出來的紅薯攏到堆,再蓋上紅薯秧,防止凍了。紅薯有紅瓤和白瓤的兩種,紅瓤的甜軟,白瓤的干面,各有各的口感。
8
紅薯刨出來以后,家家戶戶都要建一個紅薯窖。建紅薯窖時,先借著地勢在地上挖個坑,接著用長滿草根的垡子壘墻,再用樹棍、棉花桿、包谷桿搭起一個封閉空間,然后在上面用土壓實,最后再用垡子砌一個漂亮的窖口,紅薯窖即可大功告成。
用紅薯窖存放紅薯,不僅不會凍,而且還可以保鮮。紅薯窖很深,窖口是圓的,平常蓋一口廢棄的鐵鍋,僅能容一個人爬下去,別看外表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窖里面卻是別有洞天,密密麻麻擺滿了紅薯。除了紅薯,芋頭之類也可以放在窖里保存。
紅薯窖是最佳的紅薯存儲場所,邊吃邊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開春。放到紅薯窖里的紅薯很快就渾身濕漉漉的,叫作“出汗”,出過汗的紅薯吃起來才甜,口感才好。
如果不入窖,紅薯只有過了霜降節氣才好吃,剛刨出來的紅薯,吃起來口感很差。霜打過的紅薯,別看蔫不拉嘰的,品相不好看,也無法繼續存放,但這樣的紅薯吃起來最好吃了。就像柿子剛從樹上摘下來不能吃,需要放置一段時間才能食用一樣。
9
紅薯產量很高,除了食用和窖藏,還有很多無法存放。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切成片曬干再收起來,這就是紅薯干。干透的紅薯干容易存放多了,可以放很久都不會壞。紅薯干可以打成紅薯面,用來制作窩窩頭。另外紅薯干可以賣錢,是酒廠釀酒的主要原料。紅薯是沒有人收購的,但紅薯干有人收。
切紅薯干時,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專門用來切紅薯干的铇子,把紅薯切成片兒,厚薄要均勻,用筐裝起來,然后撒到剛犁過的地里。切紅薯干要特別小心,稍不留神就會傷到手。
這時小孩有一項工作,叫作“擺紅薯干”,就是把撒在地上重疊的紅薯片挪開,單獨擺放,為的是紅薯干能夠盡快干透。時令不等人,這個時候已經是深秋了,太陽光也不那么強了,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曬干涼干,以便于收回家中。
紅薯干曬干以后,就開始撿紅薯干了。秋莊稼種類特別多,收起來耗時耗力,這時仍然需要搶收搶種。直到秋莊稼都收回家,地犁過并修理平整,小麥種子播種到地里,這一年的農活才算結束。
撿紅薯干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白天要干其它農活,撿紅薯干的任務就排在了晚上。大人小孩齊上陣,天已經黑下來了,有時湊著月光,有時連月光都沒有,就撿地上的“小白點”,因為紅薯干是白色的,在夜幕的映襯下很顯眼。
深秋的夜晚,漆黑的土地,我蹲在地上,跟著大人撿拾地上的“小白點”。這個時候還沒有吃晚飯,又冷又餓,一家人撿拾著一斤能賣七八分錢的紅薯干。“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大概就是指這樣的場景吧!
及至撿完紅薯干回到家中,已經晚上八九點鐘了,這個時候困意戰勝了餓意,常常是母親還沒有把飯做好,我們兄弟們已經躺在灶臺前的柴禾堆里睡著了。
10
紅薯全身都是寶。
紅薯的吃法多的數也數不過來。可以埋在鍋灶里燒著吃,可以在火盆上烤著吃,可以上鍋蒸熟了吃,可以煮著吃,還可以炒著吃。可以吃紅薯,可以吃紅薯干,還可以吃紅薯面。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天三頓飯都離不開紅薯。
除了紅薯可以食用,紅薯秧是上等的牛飼料。用鍘刀鍘成段,摻在麥秸里喂牛吃,那相當于給牛加餐。
我記事的時候,還是生產隊時期,每年都有人張羅,用紅薯制作粉條。河南社旗是著名的三粉之鄉,粉條粉皮粉面,那是過年時置辦年貨的必備之物。我一直覺得,用紅薯制作的粉條要比用土豆制作的好吃。
村上的周表爺是制粉高手。具體制作過程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只記得過程中有一種半成品叫“咕蕨”,白色的,粘粘乎乎的,可以吃。我們小孩們在旁邊看了半天,有時可以吃上一個。
生產隊的時候,糧食不夠吃。我們小伙伴們還有一項光榮任務,叫作“溜紅薯”,就是在已經刨過一遍的地里,掘地三尺,挖“漏網之魚”。
小小少年,一把腳錛一個筐,大清早出發,直奔已經收獲過的紅薯地里撿漏。采取的是“寧可錯挖一片、決不放過一個”的原則,把地整個重新挖一遍。若能挖到漏網之紅薯,那真的是滿滿的收獲感和幸福感。
11
生活離農村越來越遠,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見過紅薯地了。城市里賣的紅薯很貴,幾塊錢一斤,而且遠不如以前的味道了。
生活總是帶給我們很多改變,時代裹挾著我們不斷向前。很多改變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古希臘哲學家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里。那是因為河水一刻也不會停止向前,河還是那條河,水已經不是那個水了。
如果說有一段歲月讓我念念不忘,那一定是童年;如果說有一個地方讓我魂牽夢縈,那一定是故鄉;如果說有一種糧食讓我時時懷念,那一定是故鄉的紅薯!
故鄉憶,最憶是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