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性的書
但是,說實在的,當你置身錯綜復雜的實際情況,想要援用一些規則時,你也會發現越通用的規則離題越遠。
要特別提醒的是,在第十一章(贊同或反對作者)結尾時所說明的(分析閱讀三階段中)的十五個閱讀規則并不適用于閱讀小說或詩集。一本虛構作品的綱要架構,與論說性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小說、戲劇與詩并不是照著共識、主旨、論述來發展的。
然而,如果你認為閱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毫無規則可言,那也是錯的。
你用不著擔心又要學一整套十五個或更多的閱讀小說與詩的規則。你會很容易了解到這兩種規則之間的關聯性。
兩種實用性的書
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
以《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這是一本實用的書,如果你對這本書的實用性(當然也可能只是理論性)感興趣,那你就是想要解決學習閱讀的問題。但你必須自己進行有活力的閱讀過程,不只是讀這本書,還要讀很多其他的書。
然而,實用性的書多少還是可以提供一些可以應用在同類型特殊狀況中的通用規則。
任何書里包含了規則——原理、準則或任何一種一般的指導——你都要認定是一本實用性的書。但是一本實用性的書所包含的不只是規則而已。
理論性的原則會歸納出出色的行事規則。
實用性的書可以分為兩類。其中一種,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樣,或是烹飪書、駕駛指南,基本上都是在說明規則的。
另一類的實用書主要是在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許多偉大的經濟、政治、道德巨著就屬于這一類。
不管是在什么領域中,談規則的書都可以立刻認出來是實用性的。
在閱讀一本以規則為主的書時,要找尋的主旨當然是那些規則。闡述這些規則通常是用命令句,而不是敘述句。那是一種命令。
無論是敘述句或或命令句,你總是能認出一個規則來,因為它在建議你某件事是值得做的,而且一定會有收獲。因此,要你與作者達成共識的那條命令式的閱讀規則,也可以改成建議式的說法:“成功的閱讀牽涉讀者與作者達成共識。”
聰明的讀者看到“實用原理”這樣的書時,總是能讀出言外之意。他可能會看出那些雖然沒有明說,但卻可以由原理衍生出來的規則。其還會更進一步,找出這些規則應該如何實際應用。
如果在原理中能找到可以理解的規則,那么也就可以在由原理引導出來的規則或建議的行動中,找到實用原理的意義。
行為規則要談得上是真理,有兩種情況:一是真的有效;二是這樣做能帶引你到正確的結果,達到你的期望。
在評斷一本實用性的書時,所有的事都與結果及目標有關。
你可能和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一樣,認為維持現狀就是最好的策略,而且在全面考量過后,你相信還有比改變資本不平等更重要的事。你的判斷主要是與結果達成共識,而非方法。
說服的角色
當你在閱讀任何一種實用書時,一定要問你自己兩個主要的問題。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他建議用什么方法達到這個目的?
你可以知道為什么實用書的作者多少都是個雄辯家或宣傳家。因為你對他作品最終的評斷是來自你是否接受他的結論,與他提議的方法。
一個人必須要被說服,以采取特定的思想與行動。實際的思考與行動除了需要理智以外,情感也是重要的因素。沒有人可以沒有受到感動,卻認真采取實際評論或行動的。
不想被宣傳所困擾,就得了解宣傳的內容是什么。
宣傳的影響力是很神秘的,事后你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那樣感覺與思考。
一個人如果真正讀懂了一本實用的書,其知道這本書的基本共識、主旨、論述是什么,就能覺察出作者的雄辯。
作者的“性格”在實用書中就比理論書中還要來得重要。
但是為了要了解與評斷一本道德的論述、政治論文或經濟論著,你就要了解一點作者的人格、生活與時代背景。
贊同實用書之后
讀實用性的書的變化
第一個問題:這本書在談些什么?并沒有改變多少。實用的書是論說性的,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并寫出這本書的大鋼架構。
你一定要知道他想要做些什么——因為,在實用性的書中,知道他要做的是什么,就等于是知道他想要你做的是什么。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了。
第二個問題的變化也不大。為了要能回答關于這本書的意義或內容,你仍然要能夠找出作者的共識、主旨、論述。
換句話說,在閱讀實用性書時,如果規則四調整為:“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規則八就該調整為:“了解作者要你這么做的目的。”
第三個問題變化很大。內容真實嗎?在理論性作品中,當你根據自己的知識來比較作者對事物的描繪與說明時,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出來了。
實用性的書,雖然也會與真實作比較,但最主要的卻是你能不能接受作者的宗旨——作者最終的目標,加上其建議的實現目標的方法——這要看你認為追求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才是最好的追求方法。
第四個問題完全改變。這本書與我何干?
贊同一本實用性的書,確實需要你采取行動。如果你被作者說服了,其所得出的結論對你就是有價值的,而你甚至會相信他的方法真的能達到目的。這時,你就很難拒絕作者對你提出的要求了。你會照著作者希望你做的方式來行動。
舉例:如果讀完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你(1)同意分析閱讀是值得做的。(2)接受這些閱讀規則,并將其當作是達到目標的基本要件,那么你就會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樣,開始照著閱讀起來。
例外:男性讀者不進廚房,不做巧克力慕斯。
區分各種類型實用性的書的重要性。某些作者提出的結論是很通用或一般性的——可供所有人使用——另外一些作者的結論卻只有少數人能運用。
如果結論是經過篩選的,只適用于某個階層的人,那么讀者便要決定自己是否屬于那個階層了。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問題會影響我們閱讀實用性的作品的效果。
閱讀實用性的書的方法:
1.這本書談些什么?(分類、話題/主題/論點/中心)
2.找出作者共識、主旨、論述:a.想要你做啥;b.作者的目的是啥。
3.這本書的內容真實嗎?(你是否接受作者的宗旨)
4.這本書與我何干?a.有關/被說服/贊同,付諸行動(例外:巧克力慕斯);b.不贊同,不行動。 注意心理問題對閱讀效果的影響。
練習:
運用本章學到的閱讀實用性的書的基本方法,閱讀以下圖書:
《經濟學原理》(馬歇爾著)??? 《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周浩正著)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象文學
或許一般人真正花時間閱讀的只是報紙與雜志,以及與個人工作有關的讀物。就以書籍來說,我們讀的小說也多于非小說。而在非小說的領域中,像報章雜志,與當代重大新聞有關的議題最受歡迎。
我們在前面所設定的規則并不是在欺騙你。在討論細節之前,我們說明過,我們必須將范圍限制在嚴肅的非小說類中。
矛盾說法:閱讀想象文學的問題比閱讀論說性作品的問題更為困難。然而,比起閱讀科學、哲學、政治、經濟與歷史,一般人卻似乎更廣泛地擁有閱讀文學的技巧。
當然,也許很多人只是誤以為自己有閱讀小說的能力。
以娛樂為主的讀物比以教育為主的讀物更容易討好讀者,但要知道為什么能討好則比較困難。要分析美麗,比美麗本身困難多了。
閱讀想象文學的建議。
讀想象文學的三不要
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在讀者經驗中曾經有過或沒有過的知識。想象文學是在闡述一個經驗本身——那是讀者只能借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如果成功了,就帶給讀者一種享受。
我們都是經由感官與想象來體驗事情。我們都是運用判斷與推論,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
一不要:不要抗拒想象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
閱讀論說性作品,讀者應該像個捕食的小鳥,經常保持警覺,隨時準備伸出利爪。閱讀詩歌與小說,讀者應該帶著有活力的熱情。閱讀故事作品,讀者一定要帶著有活力的熱情,讓故事在其身上活動。讀者一定得打開心靈,接納故事。
讀者應該感激論說性的作品——哲學、科學、數學——這些學科塑造出讀者活著的真實世界。但讀者也不能活在一個完全是這些東西的世界里,偶爾讀者也要擺脫一下這些東西。
發現這個真相讓讀者快樂。這個經驗會深深滿足讀者平時未曾接觸的部分自我。總之,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
想象文學會盡量使用文字潛藏的多重字義,好讓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豐富性與渲染力。作者會用隱喻的方式讓整本書整合起來,就像注重邏輯的作者會用文字將單一的意義說明清楚一樣。但丁的《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詩歌與小說,但每個人閱讀起來卻各有不同的體會。論說性作品的邏輯目標則是完全清晰,毫無言外之意的解說。
想象文學要依賴文字中的言外之意。
整首詩或故事所說的東西,不是語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二不要:在想象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論述。
詩人馬克·范多倫(Mark Van Doren)曾經說:“在詩與戲劇中,敘述是讓人更模糊的一種媒介。”
當然,讀者可以從想象文學中學習,從詩歌、故事,特別是戲劇中學習——但是與讀者從哲學或科學的書中學習的方法不同。
讀者也可以從小說在其想象中所創造出來的經驗中學習。
論說性的作品不會給讀者提供新奇的經驗。其所提供的經驗是讀者已經有的或可以獲得的。而想象文學則借由創造讀者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教導讀者衍生的意義。
三不要:不要用適用于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亞里士多德強調:“詩歌與政治對正確的標準是不一致的。”
將事實寫錯不會影響一本小說,只要它能自圓其說,將整體表現得活靈活現便行了。
讀者閱讀小說時,想要的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只要確實可能在小說家筆下所創造,再經過讀者內心重新創造的世界中發生,就夠了。
就論說性作品而言,當讀者了解,并且不反對作者的觀點時,讀者一定要說:“這確實是我們共通的觀念。我們測驗過你的理論,發現是正確的。”
但是詩不一樣。讀者無法依據自己的經驗來評斷《奧賽羅》(Othello),除非其也是摩爾人,也和被懷疑不貞的威尼斯淑女結婚。而就算如此,也不是每一個摩爾人都是奧賽羅,每一個威尼斯淑女都是苔絲德蒙娜。
奧賽羅與這出戲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
閱讀想象文學的一般規則
回顧閱讀論說性作品的規則:前面我們談過閱讀論說性作品的三組規則,第一組是找出作品的整體及部分結構,第二組是定義與詮釋書中的共識、主旨與論述。第三組是評論作者的學說,以贊同或反對的意見完成讀者對其作品的理解。
閱讀論說性作品的三組規則可以概括為架構性、詮釋性、評論性規則。
同理,我們可以得出閱讀詩歌、小說、戲劇的三組規則。
閱讀詩歌、小說、戲劇的第一組規則,也就是適合閱讀小說的一般規則:
1.讀者必須將想象文學作品分類。抒情詩以表達個人情緒的經驗為主。小說與戲劇的情節復雜,包含角色多,這些角色會在情節的發展中產生互動與反應,以及情感變化。對想象文學作品進行分類,可以使讀者一眼看出其所讀的是哪一種作品。
2.讀者要能抓住整本書的大意。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就看讀者能不能用一兩句話來說明整本書的大意。對論說性的作品來說,重點在作者想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上。因此,這類書的大意可以用解決問題的方程式,或對問題的回答來進行說明。小說的整體大意也與作者面對的問題有關,而我們知道這個問題就是作者想要傳達一個具體的經驗,所以一篇故事的大意總是在情節之中。注意:大意就在情節之中。
?
然而,不論是抒情詩、小說,還是戲劇的“情節”,指的都只是其中的架構或場景,而不是讀者透過作品在心中重新創造的具體經驗。
情節代表的是整本作品的大意,而整本作品才是經驗本身。
3.讀者不僅要能將整本書簡化為大意,還要能發現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在論說性作品中,部分的架構是與整體架構有關的,部分問題的解決對整體問題的解決是有幫助的。在小說中,這些部分就是不同的階段,作者借此發展出情節來——角色與事件的細節。在安排各個部分的架構上,這兩種類型的書各有其妙。在科學或哲學的作品中,各個部分必須有條理,符合邏輯。在故事中,這些部分必須要在適當的時機與規劃中出現,也就是從開頭、中間到結尾的一個過程。
要了解一個故事的架構,讀者一定要知道故事是從哪里開始的——當然,不一定是從第一頁開始的——中間經過些什么事,最后的結局是什么。
讀者要知道帶來高潮的個鐘不同的關鍵是什么,高潮是在哪里、又是如何發生的,在這之后的影響(在故事中的高潮發生之后,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又是什么?
在論說性作品中,各個部分都可以獨立解讀,而小說卻不同。歐幾里得將他的《幾何原理》分成三十個部分發表,或照他所說的分成三十冊發表,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單獨閱讀。但是一本小說中的一章,劇本中的一幕,或是一句詩從整體中抽出來之后,通常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閱讀想象文學(主要指小說)的第二組規則,也就是閱讀詩歌、小說、戲劇的詮釋規則:
1.小說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與他們的思想、言語、感覺及行動。通過這些要素,讀者要能熟知每個事件與人物的細節。讀者只有熟悉小說的角色,對小說所描述的事件感同身受,才算掌握了小說所講的故事的精髓。
2.要與小說作者達成共識,讀者就要把握小說的主旨。小說的要素與整個表現的場景或背景有關。閱讀小說時,讀者要能找出作者的主旨,就一定要在這個想象的世界中找到賓至如歸的感覺。知道一切事件的進行,就像其親臨現場,身歷其境。讀者要變成其中的一個成員,愿意與其中的角色做朋友,并且懂得運用同情心與洞察力來參與事件的發生、發展,就像讀者會為朋友的遭遇所做的事一樣。
如果讀者能這么做,那么小說中的要素便不會再像一個棋盤上機械式移動的孤單棋子一樣,讀者就會找出小說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賦予其真正存活的活力。
3.如果說論說性作品中有任何活動,那就是論述的發展。由證據與理由到結構的一個邏輯性的演變。在閱讀這樣的一本書時,讀者必須追蹤論述的發展。先找出共識與主旨,然后分析其推論。而在詮釋小說的閱讀中,也有類似的最后一個規則。讀者對小說角色都熟悉了,讀者加入了小說建構的想象的世界,與這個世界中的人們一起生活,同意這個世界里的法律,與他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品味著同樣的食物,在同樣的高速公路上旅行。現在,讀者一定要跟隨他們完成這場探險。這些場景或背景,社會的組合,是小說中各個要素之間靜態的聯系(如同主旨一樣)。而情節的披露(如同論述或推論)是動態的聯系。
亞里士多德說情節是一個故事的靈魂。讀者要把一個故事讀好,就要能把自己的手指放在作者的脈搏上,感覺到作者每一次的心跳。
我們所建議的三個列出大綱的步驟(詮釋想象文學的三個規則),可以讓讀者逐步了解作者如何在想象的世界中完成一部作品。
溫馨提醒:前面所說的規則主要適用于小說與戲劇。引申到有故事敘述的抒情詩,也同樣適用。沒有故事敘述的抒情詩,仍然可以適用這個規則,只是沒那么貼切。
閱讀想象文學(主要指小說)的第三組規則,也就是閱讀小說的批評規則: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試著為你創造的經驗之前,不要批評一本想象的作品。
一個好讀者不會質疑作者所創造出來,然后在自己心中又重新再創造一遍的世界。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小說的藝術》(The Art of Fiction)中說道:“我們要接納作者的主題、想法與前提。我們所能批評的只是其所創造出來的結果。”
換句話說,對于小說,讀者不該反對或贊成,而應該喜歡或不喜歡。
在批評論說性作品時,讀者關心的是作者所陳述的事實。而在批評唯美文學時,就像字面上所說的一樣,讀者主要關心的是其美麗程度。
在讀者說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一本文學作品之前,首先讀者要真正努力過并且懂得欣賞作者才行。所謂欣賞,指的是欣賞作者借著讀者的情緒與想象力,為讀者創造的一個世界。
當完成這樣的閱讀階段之后,讀者就可以對小說進行評論了。但是在評論時,讀者不僅要說明自己喜歡或不喜歡這本小說,還要能說明個中情由。
要完成批評想象文學(主要指小說)這件事,讀者要客觀地指出書中某些事件造成自己的反感。讀者不僅要能說明自己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這本書,還要能表達出這本書中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是不好的,并且能說明理由才行。
讀者越能明白指出詩歌或小說帶給自己喜悅的原因,就越能了解這本書的優點是什么。
懂得閱讀方法的人,文學品味都很高。
讀完第二遍時,筆者在這章末尾寫下了如下內容:這章內容太復雜。一時半會,理不清頭緒。(而現在這一遍,也就是邊看著鉛筆標注邊敲讀書筆記,至少算是第三遍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了)
練習:
運用本章學到的閱讀想象文學的基本方法,閱讀以下圖書:
《追風箏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 《暗店街》 《金庸全集》
《紅高粱家族》 《天堂蒜薹之歌》 《與大師約會》 《百年孤獨》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世界末日之戰》 《我腦袋里的怪東西》
《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自由國度》? 《鐵皮鼓》 《枯枝敗葉》
《迷惘》 《七劍下天山》 《薛仁貴征東》 《七俠五義》《童林傳》
《東周列國志》《儒林外史》 《紅樓夢》 《說岳全傳》《楊家將》
《古龍文集》 《大秦帝國》《路遙全集》《陳忠實文集》《索爾貝婁全集》
《曾國藩》(血祭 野焚 黑雨,春風文藝出版社)《戰國縱橫:鬼谷子的局》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二月河)《大清相國》
《最后一個匈奴》《補天裂》《金陵十三釵》《檀香刑》《張居正》(熊召政)
《天香》《大唐李白·少年游》《大串聯》《風起隴西》《大謀小計五十年》
《蒙古帝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八旗汗王·努爾哈赤》
《皇太極》(顧曉清,中國華僑出版社)《奪位戰爭:康熙和他的兒子們》
《孝莊秘史》《多爾袞一指通天》《三王爭霸斗計謀》《大清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