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添一抹嵐
年少讀書時,常會邀些同學到我家一玩。通往村子的羊腸小道兩旁,盡是一片片的矮小竹林,單車踩了一路,就看了一路的翠綠。同學驚艷于一目不能窮盡的竹海,說我們的村子只應更名作竹村。我哈哈大笑著解析,只可惜,竹村兩字已被別的村子捷足先登,用作村名。
不僅道兩旁滿是竹子,村子周邊也種有許多竹子。種的多是高大的牛角竹和大頭竹。稍遠一些的山坡上,是一片片矮矮的籬竹。再遠一些是山旮旯,那濕潤的山澗里,長的多是黃竹,粉竹。
以上五種竹子中,最數牛角竹用途不大,可是它根系發達,能將土地牢固地鎖在一處,所以一些陡坡、河沿種的都是它,以防止滑坡、水土流失、河道被沖蝕。大頭竹,質地偏軟,甚少拿它作編制材料,可它的筍卻是一寶,肉質厚實,味道鮮美。籬竹,顧名思義,多做籬笆,牽引瓜蔓豆藤往上爬。黃竹與粉竹,因其厚薄韌度剛好,竹節疏落有致,常被用作編織籮筐簸箕之類的竹制品。
我的童年回憶里,農作物諸如稻谷木薯等,一般都得用籮筐盛著,一籮籮地往回家中擔。簸箕也是常常用到的勞動工具,菜籃子、菜箕、魚籮也是家家必備。村中老人,多數精于編織此類竹制品。因此,童年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守在爺爺身邊,看著片片竹篾在他手中翻騰起落,一天又一天。
在村中會堂還不算凋敝時,它夏天自風涼水冷,冬天可生火取暖,是老人們編織竹制品的不二去處。其實關于在會堂中的記憶算是比較模糊,但期間我因頑皮,搬起大泥磚,終砸了腳趾頭的記憶,尤為深刻。
后來會堂因疏于打理,越發的破落。于是老人們退而求其次,移師至飯堂,繼續編織。與會堂的寬敞明亮相比較,飯堂空間狹小,光線不足。于昏暗中編織竹制品,虧得它是一們工多藝熟的手藝,不然可苦了老人們那雙老花眼。然而巴掌大的地方,空中上下翻騰的竹篾,輕易就能甩痛周圍的人。首當其沖,便是坐不定,愛走動的小孩們。老人提醒的話語還沒說完,啪的一下,竹篾業已生硬地甩在某個小兒身上。于是哇的一聲,毛頭小兒隨即嚎啕大哭。
我自不然也深受其禍害,因此爺爺再次轉移陣地,回到自家屋前的自留地。離了一眾老人,雖不免落寂些,可是地方寬敞光透亮,也無需擔心甩痛小孩,于是爺爺放心地揮動手中竹篾,編得噼啪作響。
待我年長些時,我就不和爺爺待在一起,只是天天的亂竄,讀書后方收了心。
大約在我讀二三年級時,有個生意人得知我們這里竹子多,便尋著村子,讓村民制作香骨。香骨,就是線香里頭那枝纖細的竹枝。
于是竹子又多了一個用途,制作香骨。多選黃竹做材料,用薄薄的鋼鋸片,按照生意人給出的尺寸,把黃竹鋸成一段段的竹筒。用鐮刀將竹筒一分二,二分四,以此類推,直到將竹筒分成小竹片為止。然后用鐮刀縱向破開小竹片,破成更薄的竹片,接著橫向破著薄竹片,制成合規格的香骨。
那時候,上山砍竹子,鋸竹子這些功夫一般是母親包攬。因為母親還得里里外外地忙活,所以最后一個工序,制作香骨,則是由我和二妹來完成。
說到制作香骨,我可是巧手中的高手。制作香骨的速度和所制香骨的質量,我認了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個別大人不信我一個小孩子還能贏得了她,便要和我一較高下。結果,我是妥妥當當地勝出,名噪一時。
制作香骨所帶來的收入雖然微薄,可還是能幫補著家用。因長期制作香骨,我雙手食指上的皮膚,因與竹片不斷摩擦,竟比其他手指的皮膚要薄許多。母親建議在上面綁些膠布,我聽了,也真就一試??山壛四z布,我的手指不如平日靈活,制作香骨的速度也就慢了許多。為了更快地制作更多的香骨,幫補家用,我扯下了膠布,不懼皮膚的磨損,繼續迅速地制作香骨。
而后,人們慢慢地用編織袋代替籮筐來盛農作物,塑料菜籃代替竹籃,很多竹制品都被塑料制品代替過去,生意人也不常來收香骨,竹子開始逐漸淡出村民的視線。
看到竹制品市場前景堪憂,村民選擇砍伐一片片的竹子,開辟出一片片的山地,種上其他熱門的經濟作物。
當然,村民們還是會預留出小片的竹林,隨便地也可砍些竹子來作豆籬,或者編織一對籮筐,送與新屋入伙的親戚。
我家中,就有一對籮筐,是新屋入伙時娘家送來的。聽母親說,是她特意叫爺爺幫忙編織的,比外面買的結實耐用。
爺爺親手編織的這對籮筐,比起其他,自然結實耐用。而我,每每看到這對籮筐,心中更是悠然升起陣陣舊日情懷。
各位好,我是添一抹嵐,一對龍鳳胎的媽,帶娃做家務之外時間略有盈余。偶遇簡書,十年前的夢想,翩躚而歸。2017,堅持350篇更新,希望各位看官關注并監督,更愿我們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