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開頭難,一百個正能量顆粒敵不過一個懶惰因子。
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吧,作家不寫東西出來,無法稱為作家;畫家不在畫布上涂刷,無法稱為畫家;音樂家不用音符抒發(fā)內(nèi)心的波動,亦無法稱其為音樂家。躺在床上,用腦子想,也許有幸可以成為思想家,但大部分只會淪為空想,然后再找一百個理由用來安慰自我。拖延便是典型的懶癌初期癥狀。
但,當(dāng)一個人開始想要變得更好,同時這個想法強烈到超越自我惰性的時候,就會采取行動,從而將念想具化。而且一旦你開始行動了,全世界都會來幫助你,幫助你打開視野,打開人生的格局。
借口排行榜,"我懶"排第一,第二則是"太難了,我怎么可能做到?"和"你行么?"
自我否定與外界質(zhì)疑。
畏難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尤其是對未知的恐懼更是深入骨髓。遲遲不肯動手,很多時候是被自己的消極情緒所影響。想起小時候跑1500米之前,都會深呼吸,然后心里默念"我可以",一旦槍響后,任何負(fù)面的東西都隨風(fēng)消逝,只剩向著終點狂奔這一信念。
最近在讀《創(chuàng)新者的方法》,里面有個詞叫"信仰飛躍"。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說只要有足夠強的信念,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文中代表的是一種假設(shè),"通過試驗進行測試的假設(shè)""每個試驗都旨在測試某些特定假設(shè),解答某些特定問題,進而解決想法中不確定性的問題" 。
畏難,畏的就是不確定性,因為只要你不開始,你就不會知道,未來所面對的是難還是易,你不去試驗=行動,就永遠(yuǎn)不會確定。所以,用信仰=積極的心理暗示武裝自己,然后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你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別人讓你停,你也不會想停下來。
剛才說到的還有一個就是外界質(zhì)疑,可以簡單的等于"別人"對你的質(zhì)疑。發(fā)現(xiàn)沒有,當(dāng)只處于"想"的階段,質(zhì)疑=勸告、打擊、潑冷水,甚至?xí)ψ约旱男判挠兴鶆訐u,隨后陷入的是無限消極情緒之中。
但,當(dāng)你開始行動的時候,質(zhì)疑反而能成為動力,激發(fā)你進一步去思考,去冷靜判斷,并針對質(zhì)疑的部分,完善自己的行動。回想起來,過往的"叛逆"總是能燃起熊熊的斗志。
最后一個借口就是"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迷茫,或者是撿芝麻丟西瓜。
前一段時間,一直醉心于尋找"意義",因為突然對所有的事情都無所謂起來,干什么都沒勁。
也許是因為太安逸,孩子由年老的父母帶回家照看,注冊考試后緊繃弦的松懈,吵吵鬧鬧后突如其來的安靜,突然多出的時間,一下不知道該如何揮霍是好。于是開始看各種雞湯文,開始看哲學(xué),想要找到人生的方向與意義。
因為同事的推薦,讀了《葡萄牙的高山》,從無家可歸,到歸途,再到家園。我想,作者想要表達的應(yīng)該是更深層次的東西,但迷茫的我并沒有再往深處想,因為簡單地跟著作者走一遭他所繪制出來的奇妙旅程,內(nèi)心已受到足夠的震撼,足夠讓自己重新上路。
也許此時的我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只要意識到,你就會去找尋,去改變。
從學(xué)習(xí)理財知識,到實際去購買基金,去聽公開課的廣播,想要提高自己的財商;從單純地記日記,到想要好好地做手帳,從而想重新拿起筆涂涂畫畫;從耐心地陪孩子玩,講繪本,到想要做教育,甚至創(chuàng)業(yè)。
盡管現(xiàn)在還沒有天時、地利與人和,但只要開始行動,你就會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