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溪
人為什么想算命?筆者認為是因為好奇心理。人類與生俱來對自己命運好奇,對神秘未知充滿著好奇。過去,對神、靈好奇,而有了神乎其神的傳說、春祈秋報的祭祀、百鬼眾魅的聊齋等等,如果說如今歷久彌新的城隍,香火依舊的寺廟是對神秘力量的好奇的話,那么天體研究、宇宙探索等便是對未知力量的好奇了罷。筆者認為正是人類好奇的天性,而使得人類對于算命并不大拒絕,只要人類存在,卜筮、探索就永遠不會停止。
算命占卜的方式五花八門,抽簽,看手相,看面相,龜卜,銅錢,生肖屬相,生辰八字,星座等,而自古以來,始終為人所研究并作為“算命界”權威的是《周易》。
真正能夠參透《周易》的人,必將會是一個看破紅塵,無欲無求,對凡塵煙火了然于胸的人罷。而街頭掛旗算命的先生,如若真的讀懂《周易》,擺攤算卦又所為何求?所以,現在我們所見的很多“算命”只是打著古代中國文化的幌子來招搖撞騙,其可能并沒有對命數合理解釋,或者根本不準,當然也不可完全否認其中有真正實才賢者。
人們為何偏愛周易?大抵因為它獨特形式,地位尊貴。一半文一半圖,若是只看文字不讀圖則無法看懂,若是只讀圖而不看文字也一定無法明白,縱使圖文結合也未必能參透其中玄機,正是由于一般人很難看懂,而此產生距離感,帶給讀者一種尊崇感。就好比進入寺廟大殿時,為什么人會不由自主對佛像產生敬畏,因為佛與人之間的距離,給人產生壓迫感,讓人不得不舉目而視,人不得不拜在佛腳下。同樣,古代帝皇的座位和臣子的位子所拉開一定距離,也正顯示出他與眾不同的尊貴,這就更添得了一份神秘與高貴。
《周易》真的可以用來預測嗎?其實《周易》起初就是用來卜筮的?!叭烁?,世歷三古”,古來認為《周易》作者為三圣——伏羲、文王和孔子。細來思忖何又謂“周易”?東漢鄭玄認為“周”指“周普”,無所不備,周而復始的意思,唐代孔穎達則認為“周”是是周朝的代稱。而“易”有三易之說,“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一指世間萬事萬物皆簡單之理;二指“易”字,上為日,下為月,日出月息,月升日落,是變化;三指不易,即是永恒。這說明《周易》之中蘊含著萬事萬物的自然變化之理,周易的卦象等是有科學依據的。先人總結的規律,并不是局限于某一學科,而是涵蓋了天文、地理、醫藥學、社會學,甚至心理學等多方面,是一個大局規律的變化,而今各學科分類,使得研究《周易》更難了。所以萬物的運動生息都是存在規律的,《周易》正是古人根據這樣的自然規律所推出來的,而非無憑無據“造”出來的。
“算命”所謂“命數”皆可“算”。因為你存在于天地間,便擁有一種存在形態,除卻你的自身狀態,你周遭的人事物便構成你的環境,在各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你的發展在你的命數中便有體現,周易便是通過你的命數體現與周遭環境等相結合而進行推算演練,從而獲得你按照如此狀態下去,最可能出現的結果而作為你的未來命數。但并不是說《周易》算出的命數,就一定會存在并且發生,因為“易”之意含“變化”之意。
命數雖可算,而運卻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皆有變數。
有人出現在你的生命,貴人或是小人,可能是你的變數之由,有些事情發生在你身上,幸事或是劣事,可能是你變數之因,為什么我說是“之由”“之因”,因為不論是人還是事還是物,他們都不會成為你的直接變數,而你對他們的態度行為等才會成為你的變數。例如,你自來命途多舛,本是性格使然,若是任之發展下去,那只將成為悲劇小說中性格悲劇釀造人生悲劇的主人公,你命中會有千千萬萬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變數由”,而你沒有作出改變,那你的變數將不會發生。又或者,你的變數已然發生,你的命運邁向新的方向,而后的路依舊擁有變數,即使你覺得如今甚是美好,渴望永恒,但不隨時道變化,你的命數無法長久。當然,這可不是要求我們見風使舵或是隨波逐流,這里所說的是與時俱進,順應自然之理,不論所遇之人、所遭之事是優或劣,都不足以成為你的變數,你的行為才是你的唯一變數。對忠言逆耳之人避之,對諂媚奉承之人迎合,你的變數自是當好也變糟。所以,只有你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再或者舉個更直白的例子,一位時運不濟的男孩,兒時為父母拋棄,與祖父母相依,常為同齡欺負,本是滿腹委屈,心生怨氣,多年郁結于心,無心學業,只覺世態炎涼,萌生惡意,最后鋃鐺入獄,這是命數之一。男孩雖是嘗盡酸苦,卻依舊心懷感恩,因為祖父母的愛陪伴他成長,同齡孩子的欺辱中自己更頑強,父母的拋棄定是不得以而為,大抵不愿自己跟著吃苦受累罷......男孩努力學習,想讓祖父母安享晚年,奮發圖強,要改變現狀,這是命數二。不論是誰,我想都會選擇命數二,趨利避害,也是人的天性。當然,在這個男孩的未來還會有無數可能發生的變數,即使為他算得功成名就,依舊有可能晚年落魄。“周”,無所不備,周而復始;“易”,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簡單的自然之理,充滿變化的命數運道,恒久不變的只有改變,周而復始,運理循環......
正如莎士比亞所言:“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于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b>
故此,筆者以為《周易》之書實為“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書,張舜徽曾論《周易》“在乎教人立身處世之道”,故稱《周易》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實在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