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6g選手
【書評征稿】心理學沒那么神秘,但也并非常識I彭凱平作序推薦的重磅心理學書
本期帶給大家的是第13版的《心理學》一書,我手上拿的是中國人名大學出版社的非賣品,定價178元,光是書的厚度就達到648頁,因此,拿到簡書贈予的書籍就有一種敬畏感油然而生。
曾上大學時,蹭過一節(jié)心理課,當時并不是對心理學多么好奇,而是聽校友們談及這是全校最好的心理老師,通常她的課就連后邊沒位置的空場地也會占滿。有激情的老師更有激動人心的事,課上她提及我校對心理學的支持還不夠,某校心理課全年下來,每人都要往棺材里躺一次,體驗死亡,感受別人對自己的吊念。
大概在我臨近畢業(yè)的最后一年,學校在體育館對面蓋起了四層很氣派的心理學研究中心,可惜了,我們同年級的只能路過走走,沒有到里面上上課的資格,固然學校開放了心理咨詢的電話,可是又有幾個人敢光明正大保存在手機里(舉個例子: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堂心理測試,如果測試不合格那就表示存在某些問題,當時自測后自己給自己打分,但是我已經緊張的要命了,因為最終的結果是我沒及格,而當時我瞞著所有人,不把事當事,不去特地在乎某個結果,也許就能夠忽略自身在某方面未知的缺陷?,F(xiàn)在回想起來,當時是無比的羞澀和不自信,因為內向的性格,所以低著頭或者端著頭聽著老師的分析和借鑒,完全沒有必要那么在乎一次小小的帶著胡亂填寫的一次測試)。
至今我無法想象體驗死亡這種躺棺材板的事,也是因為曾經的這節(jié)課的這位老師,打開了我的認知盲區(qū),這本書會告訴你認知的幾個要素,如何形成認知,并“用你所知”。
讀書最怕枯燥,甚至很多人是抱著試一試放下手機的心態(tài)試讀,這本《心理學》可不留情面,如果不專心,那每小節(jié)的能力測試根本無法掌握,為了測試讀者的理解程度,每一章節(jié)還留了章節(jié)測試,因此讀本書能讓你和自己和解,用試一試接納的心去理解諸多自己曾未理解的事情。
這本書里的名詞很多,但并不像西方經濟學里的名詞解釋那樣需要去生硬的理解,它本著告訴你某些事物大體結構的聯(lián)系來闡述自己引入的新名詞,如果你對生物很感興趣,或者你對上學時老師講的那些葉綠素、細胞、光合作用不太感興趣,那么你很適合讀本書,因為《心理學》一書從第三章開始就會和人的遺傳、進化打交道,到第四章的神經元,也讓我們回憶起曾屢次聽樊登老師講過的海馬體,掌管記憶的非動物部分,卻又以“海馬”命名,這種知識的碰撞是心理學書籍能夠反映的常態(tài)。
如果你曾經對心理學有一定認識,但對某些說法半信半疑,那這本書會給你答案,因為書里的每個自然段一旦引用到確定性的結論時,都會像寫論文那樣標準出日期和出處,這就代表這些引用是經過研究的,更為可信的結論。
也許你正在經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你慣性的認為男孩比女孩聰明,性別與腦的聯(lián)系究竟有沒有關聯(lián),請你記?。?/p>
①男性和女性在直覺、能力及人格特質上的許多假定差異都屬于刻板印象;
②腦的差異并不一定會產生行為與表現(xiàn)差異;
③腦的差異不能解釋各種情境下的行為差異;
④永恒的因果問題:腦的一些性別差異是行為差異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⑤難以逐磨的腦差異:現(xiàn)在你看到了,你又看不到了。
這些都是這本書告訴你的,從根本上改變父母對男孩和女孩的刻板印象很有幫助。
讀這本書,我第一次知道感覺是物理的,知覺是和感覺有聯(lián)系的;第一次知道被針刺到或者被水燙到是人類知覺的四種皮膚感覺之一;也是第一次理解了自己為什么和自己的想法作對,這種思考的碰撞正是好事,它讓我們作出的決定更為理性,能夠適當打破自身的認知偏見。
琢磨別人不一定比琢磨自己有意思,因為對自己琢磨本身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熟悉,只有自我平靜了,那就很容易看清看透生活中的小摩擦,明確他究竟這么作的原因是什么,能輕易理解別人,這就是一種心理活動的感知能力。
舉個例子,有一次家里來串門的,碰上我們正在吃飯,吃完飯串門人還沒走,目前也沒打算洗碗,在一塊同我們看電視,但父親卻當著外人的面說起了這就是習慣,人家有的人吃完飯趕快就把碗洗了,不然看的難受,坐不住,而母前則表示“飯勁散了才行,散飯勁可重要了”她說,其實只有我是默不作聲的明白人,真相其實根本不在表明,母親不起身去收拾洗碗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她要陪串門人,她不能獨自跑廚房去,這對她來說是晾著別人了。
諸如此類的心理過程曾經也在我心里高頻率活動過,從窺知內心到探索人心,再到翱翔馳騁于生活,這就是心理學,最終是帶著心理學的世界落在生活中,看到不一定說,看懂不一定做。(不懂裝懂就是典型的心理活動“是為了濫竽充數(shù)”而充數(shù)的嗎?)
這本書有六百多頁,但無需被它嚇到,即使你每天兩頁的速度,你都要讀接近兩年,而你并不會選擇每天都去讀,更不會拿起他的時候只讀兩頁,隨便翻一番,不需要特地記住那些偉大的讓人尊敬的這個那個家,這個那個著名的什么什么,因為這完全是浪費時間,分散我們學習力的錯誤選擇。
通過豐富的心理活動,我時常在內心和自己的觀點詭辯,有時候甚至是水與火的沖撞,但最終的結果都是平靜的,是結束心理過程的(人不是永動機)。
tip:心里的“里”和心理的“理”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