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革命》一書中說:
情緒生病比身體生病更可怕。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的蛤蟆,一向愛說愛鬧,忽然一反常態地郁郁寡歡。
他失眠、酗酒,不出門,變得邋里邋遢,仿佛墜入了無底深淵。
幸運地是,在心理咨詢師蒼鷺的指導下,蛤蟆經歷一番內心掙扎和探索,終于走出情緒困境,重獲新生。
這個童話故事,也映射出當代你我都可能面臨的心靈困境:抑郁、焦慮,自我懷疑和否定。
有人說,人生路上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果任由這種情緒蔓延,不僅會把日子過得一團糟,身心健康也會受到挑戰。
其實,外在世界如何,與世界本身無關,而只與你有關,與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樣子有關。
自我批判,是情緒問題最大的痛
蛤蟆突然深陷抑郁,焦慮,無法自拔。
他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穿著時髦,愛冒險,從不對朋友發怒。
朋友鼴鼠、河鼠和老獾為他找了心理咨詢師蒼鷺。
在正式開始咨詢時,蒼鷺問了蛤蟆一個問題:“今天你感覺怎么樣?”
因為從未這樣認真關照過自己的內心,蛤蟆竟說不上來。
在蒼鷺的引導下,他為自己的情緒打了幾乎最低分,并開始講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在一次大醉后,他偷了一輛車,化妝成洗衣婦逃難。
他搶過馬,偷過錢,一路顛沛流離,最終被捕入獄。
出獄后,他發現家園被黃鼠狼霸占,連最喜歡的校董一職,也即將被好友老獾取代。
他責怪河鼠不理解他,對他冷嘲熱諷;還抱怨老獾對他嚴厲的批評,這讓他想起了童年時,父親對他的責罵和不滿。
他覺得朋友對他不友好,把他當笑話。
于是,蛤蟆把這一切情緒,化為負面心理暗示:我沒有任何價值。
這種感覺像極了蕓蕓眾生的我們,都有過迷茫,焦慮又絕望的狀態。
工作不順心,他人不理解,生活的壓力,最后都變成對自我的批判和否定,眼前看不見一絲光亮。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
“人最大的消耗,不是來自智力或體力的透支,也不是來自跟大自然或者同類的爭斗,而是來自自己對自己的戰爭?!?/b>
他還形象地把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出門前,把自己在心理上“暴揍”一頓,然后垂頭喪氣,一臉病態;第二種人,是出門之前對著鏡子把自己猛吹一頓的人。
有人擔心,這樣會不會把自己吹得出門前就發瘋了?可事實證明,這世界上沒有被吹變瘋的人,只有自我攻擊才會讓人發瘋。
正如書中所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p>
研究表明,很多抑郁的人就是自我懲罰者。
因此,一個人要想從情緒低谷走出來,就從放過自己,停止自我批判開始。
自渡,是最好的解藥
第一次來到蒼鷺小筑,咨詢師蒼鷺問:“誰讓你來的?”
蛤蟆不假思索地回答:“河鼠。”
但蒼鷺卻提醒他,“能讓你來的,只有你自己。”
這讓蛤蟆意識到,自己必須為自己負起責任來。
此后每次咨詢時,蒼鷺作為主要以傾聽為主,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這件事,你怎么看?”“你會怎么做?”“你感覺怎么樣?”
在蒼鷺耐心地陪伴引領下,蛤蟆開始向內探索,回憶童年。
他從小生長在“沒有歡樂”的家庭里,父親嚴苛專制,母親懦弱無能。
從7歲被送去私立學校,到大學選擇拉丁語專業,再到畢業繼承家族產業,蛤蟆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由別人決定。
他內心是憤怒的,卻無法發作,化為了深深的內疚感。
長大后的蛤蟆,活在童年的陰影里,裹挾著傷痛和失落,在掙扎徘徊中,漸漸失去了自我。
他明明自卑敏感,卻違心地裝著自信和堅強;他內心痛苦迷茫,卻裝著開心和無所謂。
近年來,心理學領域有一個概念被頻繁提起,那就是“原生家庭”。
它對一個人的各方面影響很大,似乎很多心理問題都能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
可是,生活是自己的,我們不可能永遠被困在家庭的牢籠中。
在第一次面談結束后,蛤蟆問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沒有做出“一定能好”的保證,而是直視著蛤蟆的眼睛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咨詢是全心投入的。
我們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效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
幾次咨詢后,蛤蟆不再與自己和他人較勁,而是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
他開始嘗試原諒父母,與過去握手言和,內心漸漸有了力量,。
而這份成長和收獲,促使他更加理性地思考那些讓人情緒翻騰或是感到恐懼的想法。
有句話說,生活能渡的,是愿意自渡的人。
別人的安慰只能幫的了你一時,不能幫的了你一世。
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和迷惘,要想走出情緒困境,只有靠自己。
學會自愈,是成年人的情緒功課
曾讀過一句話:一切遇見,好與壞,都讓我們有所收獲。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成長。
蛤蟆與蒼鷺在十次的咨詢中,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從兒童狀態向成人狀態轉變,其實就是心理的成長。
蛤蟆住在祖上留給他的豪宅蛤蟆莊園里。
這都得益于他的祖父當年創辦了家族企業——釀酒廠。
可蛤蟆對于繼承家族產業很恐懼,感覺不能勝任,這讓他嚴厲的父親很生氣,責罵他是個廢物。
這種“挑剔型父母”的狀態,深深影響了蛤蟆。
在人際交往時,他害怕身邊的權威人士,不敢拒絕他人的建議,不敢讓他人失望,總是希望讓別人高興,都喜歡自己。
這些表現都是處于“兒童狀態”,因為只有孩子才會在意大人的眼光,去討好他們以得到愛。
由此產生的依賴、畏懼、憤怒的情緒也就不難理解了。
蛤蟆在蒼鷺的引導下,意識到了自己的狀態,并勇敢向“成人狀態”轉變。
處于父母和兒童狀態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如同條件反射一樣,無法控制情緒和行為。
而選擇“成人狀態”,就意味著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
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蛤蟆曾問咨詢師,為何不直接帶他進入“成人狀態”?
蒼鷺說,沒有人能強迫別人進入某種狀態,要不要成長,要不要改變,選擇權在每個人自己手中。
就像嬰兒學習走路,只有經歷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的不斷嘗試,才真正學會自己平穩邁步。
在整個咨詢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就是蛤蟆自己,是他主動選擇成長才讓他的情緒得到了療愈。
而咨詢師蒼鷺和朋友們只是陪伴和輔助。
一個人,不必執著于過去的錯誤和愚蠢,要學會釋懷和療愈,為自己減壓。
雖然,現代人生活里,常會有焦慮、壓力、浮躁,可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眼前事,而是能否整理好情緒,再出發。
內心若是秩序井然,即便風波四起,也能從容面對。???
把頭抬起來,一直往前走,天總會亮的。
畢竟,能真正治愈你的,只有自己。
寫在最后
故事的最后,蛤蟆走出低谷,重獲新生,情緒溫度達到了9分.
他果斷賣掉了蛤蟆莊園,勇敢地和自己的過去告別。
還重拾自己的愛好,奪回了屬于自己的校董職位,并打算成立自己的新公司。
現在的他,活力滿滿,能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讀過一句話:“生命的意義在于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失去前行的勇氣。”
人生就是這樣,從很多艱難時刻走來,經過磨練,讓自己一點點變好。
曾經所受的內心煎熬,所經歷的挫折,如今都成為了身上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