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了饅頭的饅頭Emily的分享,其中有一個點非常觸動我,她說,當年她對自己的mentee強調了很多遍,不要一直空洞地講大道理,要舉例子,講故事,這樣聽眾才能聽的進去,可是強調了很多遍后,收效甚微。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醒悟,其實自己也是一直在講道理,而沒有給mentee講故事,所以才沒有收到好的效果,于是,她講了一個故事:
結實的大鎖掛在門上,一根鐵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撬開,鑰匙來了,它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鉆,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鐵桿奇怪地問:為什么我費了那么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打開了呢?
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TA的心。
一味地灌輸大道理,其實就像鐵桿在用力撬動那把鎖,大部分情況很難撬開,即使偶爾可以用蠻力撬開,也會兩敗俱傷;
而一個恰如其分的故事,就如鑰匙所用的巧勁,能夠達到最終的效果,靠的不是蠻力,而是真正的用心,用心去了解對方,了解問題的本質,對癥下藥,才能讓對方真正愿意接受。
提建議也是一種溝通,溝通中,要巧用心,而非強用力,這是我聽完分享后的第一個感悟。
Emily說,一開始她一直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告訴別人不要一味講道理,直到后來才發現自己其實和對方犯了同一個錯誤,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情:
曾經有一次我做IE,給建議的時候,我提到演講者講的要點太多,導致大家聽了后面忘了前面,其實只要講三點就夠了,結果后來GE上來,說我建議別人精簡要點,結果自己也零零散散說了五、六點,同樣讓人記不住。
很多時候,我們太輕易地就看到別人身上的問題,說別人拖延癥太嚴重,說別人講話口齒不清,說別人遇到問題只會逃避,說別人說話啰嗦邏輯不清……
我們評價別人總是簡單,卻忘了回頭看看自己,其實自己身上往往有著同樣的問題。
嗯,我并不是說,一個說話語速過快的人,就不能指出另一個人語速過快,給反饋給建議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們能調轉視角,也看一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類似的問題,則更能獲得長足的進步。
以別人的不足為鏡子,審視自己身上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才能獲得更大的進步,這是我聽完分享后的第二點感悟。
而從這第二點中,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有某種問題,但關鍵的問題是,他不知道如何改進。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如果我們不斷告訴TA,你有這個問題,你有那個缺點,很容易讓TA覺得你嘮叨:你說的我早都知道了,怎么還要說個不停?煩死了!進而還會激起TA的反感情緒,讓TA關閉了自己的耳朵,聽不進你的話。
有時候見到家長一邊看著孩子的作業,一邊搖頭:你的字寫的太丑了!你看看一個個像狗爬一樣!怎么可以寫的這么丑?!你知道嗎?字寫得好,對于一個人很重要的,字是一個人的門面……
而那個孩子,則是一臉不耐煩地坐在那里,顯然是這樣的話已經聽多了。
其實孩子知不知道自己的字寫的不夠漂亮?知不知道把字寫好很重要?他都知道,關鍵在于,他不知道如何把字寫的好看,所以,如果家長可以更深入了解孩子字寫的不好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比如耐心地給TA做個示范,告訴TA字的結構應該如何擺放,或是握筆的正確姿勢等,親自示范幾個字,然后帶著孩子一起練習,而不是每天看到作業都一輪指責,可能效果會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于指出表面的問題,比如你字寫得不好,你演講稿背的不熟,你舞臺移動過于僵化等,但其實,表面的問題,TA自己本人往往也知道,所以,如果我們真正想要幫到TA,其實更重要的,是和TA一步步找到背后的原因,找到問題的核心根源,然后再帶著TA一步步走出來。
想幫助對方改進時,要洞察問題的根源,給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而非只指出表面的問題,這是我聽完分享的第三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