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假如你是一個公司的CEO,你的秘書這樣和你匯報:王總來電話說他不能參加下午3點會議了。李總說他不介意晚點開會,明天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唐總的秘書說,唐總明天晚些時候才能從外地回來。會議室明天已經有人預定了,星期四還沒有人預定。會議定在星期四上午十一點似乎比較合適。您看行嗎 ?
怎么樣,你是不是被秘書的匯報整暈了?
但是,如果秘書這么說:老板,您看原來定在今天的會議改在星期四上午11點開怎么樣?因為今天的時間,王總唐總他沒辦法參加,而其他領導人配合的時間就只有這周四了,而且這周只有周四的會議室還沒有預定,所以你看會議改到周四上午11點,可以嗎?
這樣的匯報聽起來是不是清楚多了。兩次的差別就在于后者使用了金字塔原理來組織思想。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用一句話說,其實就是我們說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歸納出一個中心論點,而這個中心論點又可以由3到7個分論據進行支持,每一個論據他本身又可以成為一個小論點,同樣也可以被3到7個論據支持,這樣重復往返,就像一個金字塔一樣,所以就被稱為金字塔原理。
二、為什么要用金字塔結構
人類思維有一個基本的規律:
大腦自動將信息歸納到金字塔結構的各組中,以便于理解和記憶。
預先歸納到金字塔結構中溝通內容,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記憶。
這是因為大腦會認為同時發生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某種聯系,并且會將這些事物按某種邏輯模式組織起來。就好比你眺望星空時,經常會把群星聯想成各種圖案,而不是散亂的星星。 當你在聽別人講話或看文章時,大腦也會發生類似的組織思想現象,你會將同時出現的或位置相近的幾個思想聯系起來,努力用某種邏輯模式組織它們。這種邏輯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結構。
1、歸類分組,將思想組織成金字塔
一次記憶不超過7個思想、概念或項目。
找出邏輯關系。
現實中你肯定遇到過需要一次性記憶很多東西的場景,比如妻子讓你買東西:葡萄、牛奶、土豆、胡蘿卜、橘子、咸鴨蛋、蘋果、酸奶......
如果單靠記憶的話,3、4個是比較容易記憶的,不經過刻意訓練的普通人很難有人能一次記7個以上的記憶項目。
所以作者說任何一個論據不要超過七條,而是當你覺得他要超過四五條的時候,你就想辦法尋找他們之間的聯系,把他們歸納到不同的類別里,這樣才能幫助我們記憶。比如將上述的食品進行歸類:奶蛋產品、水果、蔬菜。蔬菜下有:土豆、胡蘿卜......你看這樣是不是容易記多了。
2、自上而下表達,結論先行
受眾的大腦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他們會假定一同出現的思想在邏輯上存在某種關系,如果你不預先告訴他們這種邏輯關系,讀者會主動的尋找共同點,無論他們的智商有多高,他們可利用的思維能力是有限的,一部分用語理解詞語,另一部分用于找各種思想之間的關系,剩下的思維能力則用于理解所表述的含義。
所以你要盡可能減少讀者在前兩項活動上的時間,從而使讀者能夠用最少的腦力理解你表達的思想。
3、自下而上思考,總結概括
文章中的思想必須符合以下規則:
1).縱向:文章中任一層次上的思想必須是其下一層思想的概括。
2).橫向:每組中的思想必須屬于同一邏輯范疇。
3).每組中的思想必須按邏輯順序組織。
組織思想基本只可能有4中邏輯順序:
演繹順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時間(步驟)順序:第一、第二、第三。
結構(空間)順序:北京、上海、廣州。
程度(重要性)順序:最重要、次重要。
所以在你開始寫作之前,先將你的思想放入到金字塔結構中,如果不符合以上任何規則,就說明你的思路存在問題,這時,你應該調整自己的思路,以使其符合金字塔原理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