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來了個“霸氣”護士長(046)

重點病種流程規范是等級醫院評審的核點條款,必須至少達到C條款要求(一共有ABC三個等級),而流程規范針對流程的各步有明確的時限要求。

“時間”的重要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級甲等醫院的重點病種與三甲醫院略有差別。但腦卒中、急性心梗、高危孕產婦、高危新生兒等卻是共性病種。急性創傷、急性顱腦損傷等是二甲要求,呼吸衰竭等是三甲要求。

分級診療在重點病種上也體現出來了,林洋暗想。

每個重點病種的落實,背后都是全面質控的影子。數據的收集,缺陷的改進,只有全員質控才能采集到信息,更好地推進質量持續改進。

看來優質護理要想真正深入,光靠一錘子遠遠不夠,全員質控和質量持續改進是管理上的有效利器。

眼前的迷霧漸漸散了,林洋心里漸漸有了大致的輪廓。

晚上,林評匆匆踏上火車,動車在急馳,窗外,荷塘里的蓮葉一片一片,間或有幾朵粉色的荷花在驕陽下開得如火如荼,好一片美景。

作為一名山區縣人民醫院的急診科護士長,林洋能在急診落實優質護理服務工作上做些什么?難道又是一杯水,一張課桌,一個便民盒?

專家反復強調的,做優質護理要從病人需求出發,鼓勵一院一策,創新舉措。

何不以專業人士的態度,形成邏輯性思維能力,從而系統性地解決問題。

林洋仿佛眼前一亮,可不可以這樣。

借助醫院已有的電話回訪室,配合重新設計的表格(以病人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分析病人對急診護理工作的需求,找出問題點。

然后把問題按重要性和緊迫性,兩個緯度四象限歸類,并得出評分,優先解決得分低和重要的內容。

在明確內容之后,將問題按環境、質量、服務、流程歸類,明確時間及日程,按PDCA模式改進。

在改進之前,與護理部溝通改進意向,與相關職能部門協調。

專家說得好:“護理發展的時代特點:專業發展與服務需求的平衡。”

不知不覺間,火車己經到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車站外的地面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水洼,腳一踩上去,便走水花四濺。

林洋出地站來,入眼地便是此番情景。小小雨傘根本遮不住夏日的疾風驟雨,須叟片刻,林洋半邊身子就被淋濕了,腳上的鞋子也被地上的積水泡濕了。

身上衣服雖然淋濕,但林洋心里,卻好似被雨甚是通透,暢快之情難以言表。

在雨中,林洋想到優質護理,從最初引起一片嘩然和爭議的“洗頭洗腳”誤解,再到今日會診分享到各位老師的優質護理舉措:自動化輸液流程、靜療改革案例、AMI的流程優化、四大急癥的搶救流程、預約服務的創新等等。

優質護理措施是百花齊放,令人贊嘆。但在推行之初,林洋想到卻是每個護理管理者,卻需要在雨中前行的勇氣,親身實踐的能力。

林洋滿懷期待,也許不久的一天,自已能分享到更多縣級醫院的接地氣、人性化的優質護理舉措。

車站外,恰好有一方水塘,田田荷葉生長其中,這雨,來的真是時候,這一方荷葉將會更加郁郁蔥蔥。

目睹此情此景,林洋有感而發,一氣呵成寫成了《優質護理,縣級醫院究竟應該怎么做?》,再想起自已經常看公眾號,選擇了一家國內有影響力的投稿了過去。

對林洋來說,考慮的是能將措施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只是通過寫作這種方式,將管理思路理得更加清晰透徹。

沒有想到的是,林洋這順手的愛好。居然給林洋帶來了意外的收獲。

很快,林洋的文章就在公眾號上發表,引發熱議如潮。

“本文作者為洛州安南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林洋老師,感謝來稿!林老師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的疑問和困惑在基層護理管理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如林老師所說,每個醫院的實際情況不同,護理管理者一定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最重要的是從病人實際需求出發,提供病人真正需要的優質護理。希望此文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這一次投稿成功,給林洋又打開了一扇窗,那就是將自已在工作中的思考、實踐以及困惑整理成文,然后投給公眾號。

這就是成為一名自媒體作者的路。

林洋自已也沒有想到,自已無意之舉,竟打破了以往護理管理墨守成規,唯三甲醫院馬首是膽的局面。

基層醫院,也有基層醫院提升的空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