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社會到現在,家里人一直和我說的就是,“吃苦”。也在很多雞湯里找到了什么“不要在最能吃苦的的年齡選擇安逸”。只是我們要努力著吃苦,還是吃苦著努力?
我原來是公司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全公司似乎就我一個人忙,真的很忙,加班是家常便飯,老板出差國外時,我除了白天的正常工作,還會迎合老板的時間在晚上加班;老板新開展的項目,前期也是我在忙乎;公司其他部門的需要的表格也是我在整理;連公司聚餐時候,也是老板讓我去幫忙搭把手。我當時覺得我應該多吃點苦,才能成長。我同事包括我一直以為年度優秀員工非我莫屬,但年中考核時,我連入圍的資格都沒有。
后來我同事告訴我,可能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工作效率的問題。不能分清主次或者化繁為簡。說白了,不知道先干什么,在干什么。第二,與老板溝通有問題,不溝通反映,將工作量適度分出去或者增加人手?
吃苦,要根據目標不斷調整方法,埋頭苦干和閉門造車都是不可取的。如同南轅北轍,即使披星戴月,餐風露宿,也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寒窗苦讀,有幾個人進入夢寐以求的學校?又有幾個人真的就成為人上人?
艱苦創業,又有多少人創業成功?又有多少人能平衡家庭、婚姻和工作,真正幸福?
我們會懷念求學時的美好時光,懷念創業時的艱苦付出,懷念很多曾經的過往,可真的回到過去,也未必會感覺到甜。
習慣了“現在吃苦,是為了以后甜”的思維,我們忍辱負重,在盼望中前行,再前行中憧憬,最后吃了一輩子苦。
上學時,我們憧憬著考個好大學;然后是好工作,接著是房子,車子,然后是豪車,別墅,我們似乎一直都在告訴自己,吃苦是為了美好的未來,可是我們是否珍惜過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生活不缺少甜,少的是對甜的感知能力。每一個現在,都曾是幻想中的未來,而每一個甜蜜的未來,都抵不上一個充實的現在。